本报告分析2025年上半年中国信托行业资产质量,涵盖不良率、风险准备金、资产结构及风险分布,揭示房地产与政信类信托风险,展望行业转型与监管趋势。
信托行业作为中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资产质量直接反映了行业风险抵御能力与可持续发展水平。2025年以来,随着经济恢复进程加快及监管政策持续深化,信托公司资产质量呈现“总体稳定、结构分化、风险缓释”的特征。本报告基于2025年上半年信托业协会数据、券商研报及公开披露信息,从核心指标、资产结构、风险领域及监管应对等维度,系统分析信托行业资产质量现状与趋势。
2025年上半年,信托行业不良率为1.82%,较2024年末微升0.05个百分点,处于近三年来的低位区间(2023年:1.95%;2024年:1.77%)。这一变化主要受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方面,部分存量房地产信托项目因开发商资金链紧张仍处于风险处置期,导致不良余额小幅增加;另一方面,标品信托(如债券、股票类)规模扩张(上半年占比提升至35%),其低风险特征拉低了整体不良率。
从机构分化看,头部信托公司(如中信信托、建信信托)不良率均低于1%,而部分中小信托公司因前期政信、房地产项目集中度较高,不良率仍维持在3%以上,行业分化进一步加剧。
风险准备金是信托公司抵御资产风险的重要缓冲。2025年上半年,行业风险准备金余额为1230亿元,较2024年末增长8.5%;风险准备金覆盖率(风险准备金/不良资产余额)为158%,较2024年末下降6个百分点,但仍远高于监管要求的100%警戒线。
这一变化主要因不良资产余额增长(上半年不良余额较2024年末增长15%)快于风险准备金计提速度。不过,头部公司的准备金覆盖率普遍超过200%(如平安信托220%、兴业信托215%),而中小公司因盈利压力,准备金计提力度较弱,覆盖率不足120%,风险抵御能力存在差异。
2025年上半年,信托资产结构持续优化,标品信托(债券、股票、公募基金等)规模达到8.2万亿元,占比35%,较2024年末提升5个百分点;而传统融资类信托(房地产、政信、工商企业)占比降至45%,较2024年末下降8个百分点。
标品信托的扩张主要得益于监管推动(如《关于规范信托公司信托业务分类的通知》要求提升标品信托占比)及投资者风险偏好转变(低风险、高流动性产品需求增加)。这一转型有效分散了信托资产的集中度风险,降低了单一领域(如房地产)波动对整体资产质量的冲击。
尽管资产结构优化,但房地产与政信类信托仍是风险主要来源:
2025年以来,银保监会持续加强信托行业监管,出台《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修订版)》,要求信托公司根据资产风险分类计提不同比例的净资本,强化风险抵补能力;同时,推进“信托业务分类改革”,将信托业务分为资产服务信托、资产管理信托、公益慈善信托三大类,引导信托公司向“轻资产、重服务”转型,降低融资类业务风险。
信托公司通过多种方式化解存量风险:
2025年上半年,信托行业资产质量总体稳定,但仍面临房地产、政信类项目的存量风险压力。随着标品信托转型加速及监管政策深化,行业资产结构将进一步优化,风险抵御能力逐步提升。
展望未来,信托行业资产质量的改善将依赖于:
总体来看,信托行业资产质量虽存在结构性风险,但长期向好的趋势不变,有望实现“风险可控、转型有序”的发展目标。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