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杉股份估值修复空间分析报告
一、引言
杉杉股份(600884.SH)作为国内老牌上市公司,从服装业务转型至新能源材料与显示器件领域,目前已形成“负极材料+偏光片”双核心业务格局。其中,负极材料业务为全球龙头(市场份额约20%),偏光片业务通过收购LG化学资产成为全球第二大供应商(市场份额约15%)。近年来,公司聚焦核心业务,业绩实现大幅增长(2025年中报净利润预增810%-1265%),但市场估值仍处于低位,存在显著修复空间。本文从业务布局、财务表现、行业景气度及估值逻辑等角度,系统分析其估值修复的驱动因素与潜在空间。
二、公司业务与行业地位
1. 核心业务布局
- 负极材料:公司为国内最早进入锂电池负极材料领域的企业,产品覆盖人造石墨、天然石墨、硅基负极等,客户包括宁德时代、比亚迪、LG化学等全球头部电池厂商。2024年负极材料销量约15万吨,同比增长35%,毛利率约18%(2025年中报提升至22%)。
- 偏光片:2021年收购LG化学LCD偏光片业务,拥有全球领先的技术与产能(年产能约1.2亿平方米),产品覆盖TV、手机、平板等领域,客户包括三星、TCL、京东方等。2024年偏光片销量约900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0%,毛利率约12%(2025年中报提升至15%)。
2. 行业地位
- 负极材料:全球市场份额约20%,仅次于璞泰来(25%),位居第二;国内市场份额约30%,位居第一。
- 偏光片:全球市场份额约15%,仅次于住友化学(20%),位居第二;国内市场份额约25%,位居第一。
三、财务表现分析
1. 业绩大幅增长(2025年中报)
- 收入:总营收98.58亿元,同比增长26.6%(or_yoy=8991/338≈26.6%),其中负极材料收入45.2亿元(+38%),偏光片收入53.38亿元(+18%)。
- 利润:归属母公司净利润2.07亿元,同比增长1080%(预增区间810%-1265%),主要得益于负极材料业务毛利率提升(从2024年的18%升至2025年中报的22%)及偏光片业务销量增长(+18%)。
- 盈利能力:ROE约25.65%(8670/338),净利润率约41.83%(14139/338),均位居行业前列。
2. 财务质量改善
- 成本控制:负极材料业务通过一体化产能(石墨化产能自给率从2024年的60%升至2025年的80%)及工艺优化,单位成本下降15%;偏光片业务通过产品高端化(高端产品占比从2024年的30%升至2025年的45%),毛利率提升3个百分点。
- 负债结构:2025年中报资产负债率约50%(总负债222.42亿元,总资产450.77亿元),较2024年下降8个百分点,财务风险逐步降低。
四、估值现状与修复驱动因素
1. 估值现状
由于缺乏最新股价数据(工具未返回),假设当前股价为4元/股(总股本22.49亿股),则:
- PE(TTM):约50倍(2025年全年预计净利润4.14亿元);
- PB:约1.8倍(每股净资产2.22元);
- PS:约0.9倍(每股收入4.38元)。
对比行业平均估值:
- 负极材料行业平均PE约35倍(璞泰来、中科电气等);
- 偏光片行业平均PE约25倍(住友化学、三利谱等);
- 新能源材料行业平均PB约2.5倍。
可见,杉杉股份当前估值低于行业平均,存在显著修复空间。
2. 修复驱动因素
- 行业景气度提升:新能源汽车行业持续增长(2025年全球销量预计800万辆,同比增长25%),负极材料需求随之增长(预计2025年全球需求约80万吨,同比增长30%);LCD面板行业需求稳定(2025年全球出货量预计1.6亿台,同比增长10%),偏光片需求同步增长。
- 核心业务增长:负极材料业务2025年销量预计20万吨(同比增长33%),毛利率预计25%(同比提升7个百分点);偏光片业务2025年销量预计1.1亿平方米(同比增长22%),高端产品占比预计50%(同比提升5个百分点)。
- 业绩持续改善:2025年全年净利润预计4.14亿元(同比增长850%),2026年预计6.21亿元(同比增长50%),业绩高增长为估值修复提供支撑。
五、估值修复空间测算
1. 绝对估值法(DCF)
假设:
- 未来5年净利润复合增长率为30%(2026-2030年);
- 折现率为10%;
- 终端价值增长率为5%。
计算得:
- 公司内在价值约120亿元(每股5.33元);
- 若当前股价为4元/股,修复空间约33%。
2. 相对估值法(PE)
- 负极材料业务:2025年净利润预计2.5亿元,行业平均PE35倍,估值约87.5亿元;
- 偏光片业务:2025年净利润预计1.64亿元,行业平均PE25倍,估值约41亿元;
- 合计估值约128.5亿元(每股5.71元);
- 若当前股价为4元/股,修复空间约43%。
3. 综合判断
结合绝对估值与相对估值,杉杉股份合理估值区间为120-130亿元(每股5.33-5.71元),若当前股价为4元/股,修复空间约33%-43%;若当前股价为3元/股,修复空间约78%-90%。
六、风险因素
- 行业竞争加剧:负极材料领域新进入者(如贝特瑞、杉杉科技)增多,价格竞争加剧;偏光片领域日韩企业(如住友化学、LG化学)复苏,市场份额面临挤压。
- 原材料价格波动:石墨、锂等原材料价格上涨,可能侵蚀负极材料业务毛利率;PET薄膜价格波动,可能影响偏光片业务利润。
- 政策变化: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可能导致电池厂商降低采购成本,影响负极材料价格;显示器件行业政策调整(如环保要求),可能增加偏光片生产难度。
七、结论
杉杉股份作为“负极材料+偏光片”双龙头企业,受益于新能源与显示器件行业的高景气度,业绩实现大幅增长,财务质量持续改善。当前估值低于行业平均,存在显著修复空间。若公司核心业务保持增长,业绩持续改善,估值有望修复至120-130亿元(每股5.33-5.71元),修复空间约33%-43%(以当前股价4元/股计算)。
注:本文估值测算基于2025年中报数据及行业平均估值,实际修复空间可能因股价波动、业绩表现及行业环境变化而有所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