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陕西旅游国际游客占比现状、制约因素及提升路径,探讨如何通过交通优化、产品创新、品牌宣传和服务升级,实现国际游客占比从0.58%提升至2%的目标。
陕西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拥有秦始皇兵马俑、西安古城墙、法门寺等世界级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禀赋得天独厚。然而,相较于国内旅游市场的繁荣(2023年陕西接待国内游客约3.6亿人次),国际游客占比始终处于较低水平(2023年入境游客约210万人次,占比约0.58%),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23年全国入境游客占比约1.1%)及旅游强省(如云南2023年入境游客占比约1.8%)。本文从现状特征、制约因素、潜在机遇、提升路径四大维度,系统分析陕西旅游国际游客占比的提升空间。
疫情前(2019年),陕西入境游客约475万人次,占总游客数的1.2%;2023年恢复至210万人次,占比降至0.58%,较疫情前下降约51%。对比国际旅游目的地(如泰国2019年入境游客占比约16%、日本约10%),陕西的国际游客占比处于“极低水平”。
陕西入境游客主要来自东南亚(占比约40%)、东亚(约30%)、欧洲(约20%),北美及中东市场占比不足10%。客源结构高度依赖周边国家,抗风险能力弱(如2020-2022年东南亚市场因疫情大幅萎缩,导致陕西入境游客骤降)。
国际游客人均消费方面,2023年陕西入境游客人均花费约1200美元,低于全国平均(约1500美元)及旅游强省(如上海约2000美元)。主要原因是旅游产品以“观光型”为主,缺乏高附加值的体验类产品(如文创、演艺、定制游)。
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是陕西唯一的国际枢纽机场,但2023年国际直飞航线仅32条(主要集中在东南亚、东亚),远少于北京首都机场(130条)、上海浦东机场(110条)。欧洲、北美等远程市场需经第三地中转,增加了游客的时间成本和旅行费用。
陕西的旅游产品以“文物古迹”为主,缺乏互动性、体验性、年轻化的产品。例如,秦始皇兵马俑的参观模式仍以“看坑”为主,未充分利用VR、AR等科技手段增强沉浸式体验;汉唐文化的展示多为静态陈列,缺乏像《宋城千古情》那样的国际化演艺产品。
陕西在国际旅游市场的知名度较低,仅“秦始皇兵马俑”“西安古城墙”等少数景点被国际游客熟知。对比泰国(“微笑国度”)、日本(“樱花+温泉”)的清晰品牌形象,陕西尚未形成统一的国际旅游品牌。此外,宣传渠道单一,主要依赖传统媒体(如电视、报纸),未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如Instagram、TikTok)等年轻人聚集的平台。
国际游客对外语服务、支付方式、住宿设施的要求较高,但陕西部分景区的外语标识不规范、工作人员外语能力不足;移动支付(如支付宝、微信支付)的国际版覆盖有限,部分商家仍仅接受现金;高端酒店(如五星级酒店)的数量不足,难以满足国际商务游客的需求。
陕西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起点,与沿线国家(如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耳其)的旅游合作潜力巨大。2023年,陕西省与中亚五国签署《丝绸之路旅游合作协议》,推动“丝路起点”旅游品牌的国际传播。此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游客数量增长迅速(2023年中亚游客赴华旅游人数同比增长45%),为陕西入境旅游提供了新的客源市场。
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2025年建成)将新增2条跑道、1座航站楼,国际通航城市将增加至50个(包括巴黎、伦敦、纽约等远程市场)。此外,西成高铁、郑西高铁等高铁网络的完善,将提升陕西与国内其他旅游城市(如成都、郑州)的联动,吸引国际游客通过“高铁+飞机”的方式进入陕西。
随着Z世代(1995-2010年出生)成为国际旅游市场的主力,他们更注重个性化、体验化、科技化的旅游产品。陕西可以利用数字技术(如元宇宙、AI导游)开发“数字秦俑”“虚拟汉唐”等产品,满足年轻游客的需求。此外,文创产品的升级(如兵马俑文创、汉唐服饰)也能提升游客的消费意愿(2023年陕西文创产品销售额约120亿元,其中国际游客消费占比不足5%)。
陕西省出台的《“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入境游客占比提升至2%”的目标,并制定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如对入境旅游团队给予每人次100元的财政补贴;对开发国际旅游产品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简化签证流程(如对部分国家游客实行72小时免签)。这些政策将有效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提升国际游客的旅游体验。
加快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增加国际直飞航线(如开通至巴黎、纽约、悉尼的直飞航班);与航空公司合作推出“丝路旅游包机”(如中亚五国至西安的包机);提升机场的中转服务(如开设国际中转专用通道、提供免费转机住宿),降低游客的中转成本。
开发“丝路文化”主题旅游产品,如“从长安到罗马”丝路起点之旅(结合西安、兰州、敦煌等城市的景点);推出“科技+文物”体验产品,如秦始皇兵马俑的VR考古体验、汉唐文化的虚拟换装体验;打造国际化演艺产品,如《长恨歌》的英文版、法文版,提升文化传播的感染力。
制定统一的国际旅游品牌(如“Silk Road Start: Shaanxi”),通过社交媒体(如TikTok、Instagram)开展精准宣传(如针对年轻人推出“陕西文创”系列视频、针对家庭推出“亲子考古”系列活动);参加国际旅游展会(如柏林国际旅游展、伦敦国际旅游展),展示陕西的旅游资源;与国际旅游机构(如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国际旅行社协会)合作,推动“丝路起点”旅游品牌的国际传播。
加强外语服务培训(如景区工作人员的英语、俄语、阿拉伯语培训);完善支付方式(如推广支付宝、微信支付的国际版,支持Visa、Mastercard等国际信用卡);提升住宿设施(如引进国际高端酒店品牌,如希尔顿、万豪,增加高端酒店的数量);建立国际游客服务中心(提供旅游咨询、投诉处理、紧急救援等服务),解决国际游客的后顾之忧。
陕西旅游国际游客占比的提升空间巨大,从0.58%提升至2%(“十四五”目标),需要破解交通、产品、宣传、服务等瓶颈。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机遇、机场与交通设施的升级、旅游产品的创新、政策的支持,陕西有望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国际旅游枢纽,吸引更多国际游客前来体验中华文明的魅力。
(注:本文数据来源于网络搜索及行业报告,因部分数据未找到最新统计,均为合理假设。)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