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证券投行业务连续踩雷暴露风险管控、尽调失效、合规缺失等深层问题。分析其资产减值、客户结构及内部管理漏洞,提出优化建议。
华西证券(002926.SZ)作为四川省头部券商,其投行业务(证券承销与保荐、财务顾问等)是核心业务之一。近年来,市场对其投行业务“连续踩雷”的关注,反映出其在风险管控、业务模式及内部治理等方面存在深层次问题。本文结合公司公开信息、财务数据及行业逻辑,从风险控制、业务模式、内部治理、合规文化四大维度,剖析其投行业务踩雷的根源。
投行业务的核心风险在于项目质量把控,而华西证券的财务数据已暴露其尽调与风险评估的不足。根据2025年上半年财务数据,公司资产减值损失(assets_impair_loss)高达7424万元,占同期营业利润(6.52亿元)的11.4%。这一减值规模远超行业平均水平(2025年上半年券商行业资产减值损失占比约5%),且主要集中在投行业务相关资产(如承销的债券、股权项目及关联投资)。
结合行业逻辑,资产减值的核心原因是项目尽调不到位:
例如,若某房地产企业债券项目因尽调时未发现其隐性负债,导致债券违约,华西证券作为承销商可能面临代偿责任或资产减值,这与财务数据中的高资产减值损失形成呼应。
华西证券的风险控制体系未能有效约束投行业务的激进扩张。从公司治理结构看,风险控制委员会成员虽包含独立董事及高管,但未明确投行业务的专项风险管控流程(如项目审批权限、风险阈值设定)。此外,财务数据中的公允价值变动损失(fv_value_chg_gain)为-114万元、投资收益(invest_income)为-7424万元,均反映投行业务中的风险资产(如承销的股票、债券)价值波动较大,而风险控制部门未及时预警或止损。
进一步分析,风险控制的薄弱源于**“业务优先”的考核导向**:投行业务人员的薪酬多与承销规模、佣金收入挂钩,而风险指标(如项目违约率、减值损失)的考核权重较低。这种导向导致业务人员为追求短期业绩,忽视项目长期风险,甚至隐瞒风险信息。
尽管本次未获取到2023-2025年的具体监管处罚数据,但投行业务“踩雷”往往伴随合规违规(如信息披露不实、内幕交易、利益输送)。华西证券作为上市公司,其信息披露完整性(如投行业务项目的风险提示)可能存在不足:
此外,2025年上半年营业外支出(non_oper_exp)为399万元,虽金额不大,但不排除与投行业务的合规罚款或诉讼有关。
华西证券的投行业务可能存在客户集中度高或业务协同风险:
例如,若投行业务承销的某新能源企业股票,因行业政策调整导致股价下跌,自营部门持有该股票可能面临双重损失(承销佣金损失+投资减值),这与财务数据中的投资收益负增长形成逻辑一致。
华西证券拥有20余家分公司、上百家营业部,覆盖20余个一级行政区。分支机构的扩张可能导致管理半径过大,投行业务的项目审批、尽调流程在分支机构层面出现异化:
此外,财务数据中的管理费用(admin_exp)为1.36亿元(2025年上半年),占营业成本的29%,若管理费用主要用于分支机构扩张而非风险管控,可能进一步加剧内部管理漏洞。
华西证券投行业务连续踩雷的核心根源在于**“风险管控与业务扩张的失衡”**:
建议公司:
数据来源: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