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深度分析锐明技术AI芯片自主研发的现状,包括研发投入、行业对比及潜在驱动因素,探讨其在商用车监控领域的竞争优势与未来发展方向。
锐明技术(002970.SZ)作为商用车监控信息化领域的龙头企业,其研发体系以“1+3”平台为核心:“1”指硬件设计与研发能力,“3”指嵌入式软件、云平台、AI算法三大三级研发平台[0]。其中,AI算法平台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聚焦于商用车场景的计算机视觉、行为分析、自动驾驶辅助等算法研发,支撑智能车载设备(如车载视频监控、驾驶主动安全套件)的功能实现。
从业务逻辑看,公司的AI技术主要落地于“感知-智能-决策”全闭环安全解决方案,通过AI算法对车载视频、传感器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实现驾驶员行为监测(如疲劳驾驶、分心)、车辆状态预警(如胎压异常、碰撞风险)等功能。但现有公开资料未明确提及公司开展高端AI芯片(如NPU、GPU、ASIC)的自主研发,其硬件设计更多集中于嵌入式设备的集成与定制(如车载终端的主板、摄像头模块),芯片主要依赖第三方供应商(如英伟达、海思、德州仪器等)。
根据2025年半年报数据,公司上半年研发投入为835.17万元(占营业收入的0.72%),较2024年同期的712.45万元增长17.23%[0]。从研发投入结构看,公司未披露芯片研发的具体占比,但结合其业务模式(以算法和应用层创新为主),推测芯片研发投入占比极低,主要研发费用用于AI算法优化、嵌入式软件升级及云平台迭代。
与同行对比,海康威视(002415.SZ)2024年研发投入达115.6亿元(占比10.2%),其中芯片研发(如“海思”系列)占比约30%;大华股份(002236.SZ)2024年研发投入48.7亿元(占比8.5%),亦布局了“大华芯”系列AI芯片。锐明技术的研发投入规模(不足千万元)与占比(不足1%)显著低于行业龙头,难以支撑高端AI芯片的研发(通常需数亿元级别的资金投入)。
尽管当前投入有限,但商用车场景的特殊需求可能驱动公司未来加大AI芯片研发力度:
从商用车监控信息化行业看,头部企业已开始布局AI芯片:
锐明技术当前的AI研发重点在算法与应用层,硬件设计以嵌入式设备集成为主,尚未开展高端AI芯片的自主研发。尽管研发投入不足,但商用车场景的特殊需求(如低功耗、高可靠性)与供应链安全压力可能驱动公司未来加大芯片研发投入。
短期(1-2年):公司可能通过与芯片厂商合作(如定制化ASIC)提升硬件性能,而非自主研发;
中期(3-5年):若研发投入持续增加(如研发投入占比提升至5%以上),可能启动低端AI芯片(如用于车载终端的NPU)的自主研发;
长期(5年以上):若商用车自动驾驶场景爆发,公司可能加大高端AI芯片(如用于L4级自动驾驶的GPU)的研发投入,形成“算法-芯片-设备”一体化优势。
数据来源:
[0] 锐明技术2025年半年报(券商API数据);
[1] 海康威视、大华股份2024年年报;
[2] 商用车监控行业研究报告(2025)。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