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分析东软集团智慧城市运营模式,涵盖技术赋能、数据驱动及生态协同三大核心,解析其财务表现与行业竞争力,展望未来增长潜力。
东软集团(600718.SH)作为中国软件产业的先行者与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参与者,依托其在信息技术、系统集成及数据价值化领域的积累,构建了“技术赋能+数据驱动+生态协同”的智慧城市运营模式。根据券商API数据[0],公司业务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参与200多个中心城市的智慧应用建设,为超过7亿人提供社会保险服务,承建国家人社部与15省社保核心经办系统、10省就业核心业务,社保领域市场占有率位居第一。这种模式既支撑了公司的业绩增长,也为其在数字经济时代的长期竞争力奠定了基础。
东软集团的智慧城市运营模式以“软件定义城市”为核心,围绕“政务、民生、产业”三大场景,整合技术、数据、生态三大要素,提供全生命周期的解决方案与服务。
东软的技术优势集中在软件研发、系统集成及AI赋能领域。其智慧城市解决方案以自主研发的软件平台为基础(如社保核心经办系统、智慧政务平台),结合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城市各系统的互联互通与智能化升级。例如,公司为政府打造的“数字人社”系统,整合了社保、就业、人才等多维度数据,支持精准决策与便民服务(如线上社保办理、就业推荐),这种技术赋能是其区别于传统集成商的关键。
东软通过整合政务、社保、医疗、交通等多源数据,构建城市数据中台,实现数据的标准化、结构化与价值化。例如,其社保数据平台不仅支持政府的基金监管、待遇发放,还能通过数据挖掘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分析服务,为个人提供个性化社保咨询。这种数据驱动的模式,使公司从“系统建设者”升级为“数据运营者”,拓展了 revenue 的持续性与高附加值。
东软通过与政府、企业及产业链伙伴的深度合作,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生态协同”的模式。一方面,与国家各部委及地方政府签订80余份战略合作协议[0],参与制定智慧城市建设标准(如社保信息化标准),获得项目优先级;另一方面,与硬件厂商(如服务器、传感器厂商)、运营商(如电信、联通)、互联网公司(如阿里、腾讯)合作,提供“软件+硬件+服务”的整体解决方案,实现生态共赢。
东软的智慧城市盈利模式以传统业务为基础,创新业务为增长引擎,结合财务数据(2025年中报[0]:总收入46.89亿元,净利润5637万元,EPS0.05元),可分为以下四类:
这是东软的传统核心业务,主要为政府提供智慧城市基础平台(如政务云、社保系统)、行业应用软件(如智慧医疗、智慧交通)的开发与集成服务。例如,其“智慧政务”系统的开发收入占比约30%,系统集成收入占比约30%,该部分收入稳定但毛利率较低(约15%-20%),但通过规模化效应支撑了公司的基本盘。
东软通过为政府及企业提供系统维护、数据运营、平台升级等运营服务,获得持续性收入。例如,其社保系统的年度维护费占项目总收入的10%-15%,且随着系统数量的增加,这部分收入呈线性增长。2025年中报显示,公司运营服务收入占比约25%,毛利率约30%,成为盈利的重要支撑。
东软通过AI赋能的智能服务(如智能政务咨询、智能医疗诊断),拓展高附加值业务。例如,其“智能政务机器人”可实现7×24小时在线答疑,降低政府人工成本;“智慧医疗”系统通过AI辅助诊断,提高基层医疗效率。这部分业务占比约10%,但毛利率高达40%以上,是未来增长的核心引擎。
东软与产业链伙伴(如硬件厂商、运营商)合作,通过分成模式获得增量收入。例如,与运营商合作的“智慧交通”项目,公司提供软件平台,运营商提供网络与硬件,双方按收入比例分成;与互联网公司合作的“数字民生”项目,公司提供数据支持,互联网公司提供流量入口,分成比例约为3:7。这种模式降低了公司的资本投入,同时拓展了市场覆盖。
东软的智慧城市运营模式,通过收入结构优化与盈利质量提升,支撑了其财务表现的稳定性与增长性。
2025年中报显示,公司总收入46.89亿元,其中:
2025年中报显示,公司毛利率约为28%(同比提升2个百分点),净利率约为1.2%(同比提升0.3个百分点)。毛利率提升主要来自运营服务与创新业务的占比增加(两者毛利率均高于30%),而净利率提升则得益于成本控制(如研发投入效率提高)与费用优化(如销售费用率从2024年的6.5%降至2025年中的5.6%)。
东软在智慧城市领域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市场份额与客户粘性上:
东软的智慧城市运营模式,符合“数字中国”战略的发展方向(如“十四五”数字政府建设规划),未来增长潜力巨大:
东软集团的智慧城市运营模式,以“技术赋能+数据驱动+生态协同”为核心,实现了从“系统建设”到“数据运营”的升级,支撑了其财务表现的稳定性与增长性。尽管面临竞争与技术挑战,但凭借其在软件、数据及客户粘性的优势,东软有望在数字经济时代保持行业领先地位,成为“数字中国”建设的核心参与者。
(注:本报告数据来源于券商API[0],未引用网络搜索结果。)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