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中旬 中国生物医药国际化人才储备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本报告分析中国生物医药国际化人才需求驱动因素、供给体系及存在问题,探讨企业实践与未来趋势,助力行业提升全球竞争力。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12日 分类:金融分析 阅读时间:5 分钟

中国生物医药国际化人才储备财经分析报告

一、引言

生物医药产业是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领域,也是参与全球竞争的关键赛道。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指南》等政策的推动,中国生物医药企业加速向“研发国际化、生产国际化、市场国际化”转型。在此过程中,国际化人才作为连接技术、市场与监管的核心要素,其储备水平直接决定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行业的全球话语权。本报告从需求驱动、供给体系、存在问题、企业实践及未来趋势五大维度,系统分析中国生物医药国际化人才储备现状与发展方向。

二、生物医药国际化人才需求现状:行业增长与全球化倒逼

(一)需求驱动因素

  1. 行业高速增长的内在需求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规模从2015年的1.2万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3.8万亿元,复合年增长率(CAGR)达14.5%[0]。其中,创新药、生物类似药、疫苗等细分领域的国际化进程加速(如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获批美国FDA上市、科兴疫苗的全球销售),推动企业对国际临床试验设计、 regulatory affairs(RA)、国际商务拓展、跨文化管理等高端人才的需求激增。据麦肯锡2023年报告,中国生物医药企业的国际化人才需求年增长率超过20%,远超行业整体增速[1]。

  2. 监管与标准国际化的要求
    中国2017年加入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调会(ICH),2020年成为ICH管理委员会成员,药品监管标准与国际接轨(如GMP、GCP、GLP的国际化改造)。这要求企业具备熟悉ICH guidelines、FDA/EMA注册流程、国际临床试验规范的人才,以确保产品符合国际市场的准入要求。例如,某本土创新药企业的RA团队需耗时18-24个月完成FDA的BLA(生物制品许可申请),若缺乏经验丰富的国际RA人才,可能导致申请延迟甚至失败,直接影响产品的全球上市节奏。

  3. 跨国合作与并购的加速
    近年来,中国生物医药企业通过跨国并购(如复星医药收购Gland Pharma)、国际研发合作(如恒瑞与Merck的联合开发)拓展全球布局,需要具备国际研发管理、跨文化团队协作、全球市场洞察的人才。据普华永道2024年调研,65%的中国生物医药企业表示,跨国合作中的人才短板是制约项目进展的主要因素[2]。

三、生物医药国际化人才供给体系:多元主体协同

(一)教育体系:高校与行业的对接

国内高校(如清华大学药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中国药科大学)已开设生物医药国际化人才培养项目,课程涵盖国际药品法规、临床试验设计、国际商务等内容。例如,中国药科大学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合作开设“国际药品监管硕士”项目,培养具备FDA/EMA注册经验的专业人才。此外,高校与企业的“订单式培养”模式逐渐普及(如恒瑞与南京大学合作的“研发人才定制班”),直接对接企业的国际化需求。

(二)企业培训:内部培养与外部引进结合

本土龙头企业(如恒瑞医药、百济神州、信达生物)通过内部培训体系(如“国际人才发展计划”)提升现有员工的国际化能力,内容包括海外轮岗(如派往美国研发中心)、国际法规培训(如ICH guidelines认证)。同时,企业通过海外招聘引进高端人才(如从FDA、EMA挖角RA专家,从跨国药企引进临床运营人才)。例如,百济神州2024年招聘的国际RA总监来自FDA,具备15年的国际注册经验。

(三)政策支持:国家层面的人才计划

国家通过“

Copyright © 2025 北京逻辑回归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2021000962号-9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朱家垡村西900号院2号楼101

小程序二维码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