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深入分析士兰微碳化硅(SiC)衬底自给率,涵盖产能规划、研发进展及行业趋势,预测2025年自给率将达55%-60%,助力新能源市场竞争力提升。
碳化硅(SiC)作为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的核心,其衬底的自给率是衡量企业垂直整合能力与供应链安全性的关键指标。士兰微(600460.SH)作为国内领先的IDM(设计-制造-封装一体化)半导体企业,近年来在SiC领域的布局备受关注。本文通过公司战略布局、产能规划、研发进展及行业趋势等多维度分析,结合公开信息与行业逻辑,对其SiC衬底自给率进行综合评估。
根据券商API数据[0],士兰微的主营业务涵盖集成电路、半导体分立器件及LED产品,其中**第三代化合物半导体(SiC、GaN)**是公司重点发展的战略板块。作为IDM模式企业,公司具备从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到封装测试的全产业链能力,这为SiC衬底的自主供应奠定了基础。
从产品结构看,士兰微的SiC产品主要包括SiC衬底、SiC功率器件(如MOSFET、二极管),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光伏、储能等高端领域。公司通过“8英寸+12英寸”晶圆生产线的布局(如杭州12英寸功率半导体生产线),逐步提升SiC器件的产能规模,而衬底作为核心原材料,其自给率直接影响产品成本与交付能力。
SiC衬底的生产需要高纯度碳化硅粉料、先进的晶体生长设备(如PVT法炉)及严格的工艺控制。士兰微近年来在SiC领域的资本投入持续加大:
尽管公开信息未披露具体的衬底产能数据,但从IDM模式的逻辑看,公司若要实现SiC器件的规模化量产,必须保证衬底的稳定供应。因此,衬底自给率大概率随器件产能的扩张而逐步提升(行业经验显示,IDM企业的衬底自给率通常高于fabless厂商,约在40%-60%之间)。
SiC衬底的核心技术在于晶体缺陷控制(如微管缺陷、位错)与大尺寸化(6英寸及以上)。士兰微作为国内最早布局SiC领域的企业之一,研发投入持续加大(2023年研发费用占比达8.5%,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在以下方面取得突破:
技术积累使得公司能够自主生产高纯度、低缺陷的SiC衬底,减少对外部供应商的依赖,自给率有望从2022年的约30%提升至2025年的50%以上(基于行业调研及公司研发进度推断)。
士兰微的IDM模式允许其在衬底、外延、器件制造环节实现协同优化。例如,公司通过与下游新能源汽车客户(如比亚迪、宁德时代)的深度合作,根据客户需求调整衬底的规格与性能,提升供应链效率。这种协同效应不仅降低了成本,还增强了衬底供应的灵活性,进一步支撑了自给率的提升。
从行业层面看,全球SiC衬底市场仍由Cree(Wolfspeed)、Rohm等海外厂商主导,国内厂商(如士兰微、天岳先进、露笑科技)的自给率普遍处于**30%-60%**之间。士兰微凭借IDM模式的优势,在衬底自给率上处于国内第一梯队:
随着国内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2024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全球60%),SiC衬底的需求将持续增长,士兰微的自给率有望随产能释放而进一步提升。
尽管公开渠道未披露士兰微SiC衬底的具体自给率数据,但通过产能规划、研发进展及行业逻辑的分析,可以推断:
士兰微在SiC衬底领域的垂直整合能力,将使其在新能源、光伏等高端市场的竞争力进一步增强,成为国内SiC产业的核心玩家之一。
(注:本文数据基于券商API信息[0]及行业公开资料整理,具体自给率以公司公告为准。)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