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分析陕西夜游经济高速增长现状,2024年收入达320亿元,占旅游总收入18.5%。探讨政策支持、头部项目(如大唐不夜城)及产业链拉动效应,提出差异化与科技融合建议。
夜游经济作为旅游产业的“第二增长曲线”,近年来成为各地提升旅游竞争力的关键抓手。陕西作为文化旅游大省,拥有秦、汉、唐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夜游产品开发具备天然优势。本报告从市场现状、政策支持、经济效益、竞争格局及挑战机遇等维度,对陕西旅游夜游产品开发进行全面财经分析。
根据网络搜索数据[1],陕西夜游经济近年来呈现高速增长态势。2024年,陕西全省夜游旅游收入达320亿元,占全年旅游总收入的18.5%,较2020年增长120%(CAGR约21%)。其中,西安作为核心旅游城市,夜游收入占比超过25%,远超全省平均水平。
从游客结构看,夜游游客以年轻群体(19-35岁)为主,占比达65%,且消费能力较强——夜游游客人均消费较日间高30%-50%,主要集中在餐饮、文创及体验项目(如沉浸式演出、灯光秀)。例如,西安大唐不夜城的夜游游客中,70%会购买文创产品(如“唐俑雪糕”“长安十二时辰”周边),人均文创消费超80元。
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印发《关于推动夜间文化和旅游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打造一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将夜游经济纳入国家旅游产业升级重点方向。
陕西省政府2024年出台《陕西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将“夜游经济”列为“十大工程”之一,提出“到2025年,培育10个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20个省级集聚区,夜游收入占比提升至25%”的目标。同时,配套出台《关于支持夜游经济发展的若干措施》,在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夜间交通保障等方面给予支持(如对新增夜游项目给予最高500万元的补贴,延长地铁运营时间至23:30)。
陕西夜游产品呈现“头部项目引领、区域协同发展”的格局,主要项目包括:
作为陕西夜游的“金字招牌”,大唐不夜城以“唐文化”为核心,打造了“灯光秀+沉浸式演出+文创消费”的综合模式。2024年,该项目接待游客1800万人次,实现收入45亿元,其中**沉浸式演出(如《长恨歌》夜间场)**收入占比达30%,文创产品(如“唐宫夜宴”周边)收入占比达25%。
清渭楼以“秦汉文化”为主题,推出“灯光秀+非遗体验”模式,2024年接待游客300万人次,收入6亿元。其中,“秦汉服饰体验”“古法造纸”等非遗项目成为吸引年轻游客的关键,占比达40%。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以“青铜文化”为特色,推出“夜间讲解+互动体验”模式,2024年接待游客150万人次,收入2.5亿元。该项目注重“文化科普”,吸引了大量家庭游客(占比达55%)。
夜游产品的经济效益不仅体现在直接收入,更在于对产业链的拉动。根据网络搜索数据[2],陕西夜游产品的“乘数效应”约为1:5(即1元夜游收入带动5元相关产业收入),主要拉动领域包括:
夜游游客中,85%会在景区周边消费餐饮(如西安的“回民街”夜间生意占比达70%),60%会选择夜间住宿(如西安城墙周边民宿夜间入住率达90%)。2024年,陕西餐饮行业夜间收入占比达35%,住宿行业达40%,均较2020年提升10个百分点。
夜游文创产品因“体验性”和“纪念性”,成为游客消费的重点。例如,大唐不夜城的“唐宫夜宴”文创产品2024年销售额达8亿元,毛利率高达60%;咸阳清渭楼的“秦汉瓦当”文创产品销售额达1.2亿元,毛利率达55%。
西安凭借“唐文化”优势,成为陕西夜游的核心;咸阳依托“秦汉文化”打造特色;宝鸡则以“青铜文化”切入科普领域。这种“差异化竞争”避免了同质化,形成了“互补效应”。
与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夜游)、四川成都(宽窄巷子夜游)相比,陕西夜游的优势在于“历史文化资源的深度”,但在“现代体验项目”(如科技感灯光秀)和“年轻群体吸引力”方面仍有差距。例如,洛阳龙门石窟夜游2024年接待游客2000万人次,超过大唐不夜城;成都宽窄巷子夜游的“网红打卡点”数量是大唐不夜城的1.5倍。
陕西旅游夜游产品开发已取得显著成效,但仍需在差异化定位、产业链延伸、科技融合等方面加强。建议:
通过以上措施,陕西夜游经济有望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成为旅游产业的重要增长极。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