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深入分析合锻智能(603011.SH)等温锻造业务的技术优势、财务表现及市场前景,涵盖航空航天、新能源领域应用,探讨其高端锻压设备的盈利潜力与投资价值。
合锻智能(603011.SH)是国内高端成形机床成套装备行业的领军企业,成立于1951年,2014年在上交所上市。公司主营业务为高端成形机床及智能分选设备,其中锻压设备(液压机、机械压力机)是核心板块,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高铁、核电、船舶等高端制造领域。
从业务关联看,等温锻造作为一种先进的精密锻造技术,需依托高端锻压设备实现(如等温液压机)。合锻智能的产品体系中,大型、超大型液压机(如万吨级以上)是等温锻造的关键装备,可满足钛合金、高温合金等难变形材料的精密成形需求。公司官网及公开资料显示,其锻压设备已应用于“神舟飞船”“天宫火箭”等国家重大工程,间接支撑了等温锻造工艺在航天领域的应用。
尽管公开信息未直接披露“等温锻造”业务的单独营收,但结合公司“高端成形机床”的定位及下游客户(如航空航天企业)的需求,可推断等温锻造设备是公司锻压业务的高附加值细分领域,贡献了部分营收及利润。
合锻智能的技术实力是其在等温锻造领域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公司拥有“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数控锻压机床装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等多个国家级研发平台,形成了“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产业化”的完整创新链条。截至2023年末,公司主持制定8项国家标准、33项行业标准(如《液压机通用技术条件》),参与6项国家“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科技重大专项,技术积累深厚。
针对等温锻造的核心需求(如精准温度控制、均匀压力传递),公司在大型液压机的伺服控制技术“多向模锻工艺”等领域实现突破。例如,其研发的“万吨级等温液压机”可实现±1℃的温度控制精度,满足钛合金叶片、航空发动机盘件等精密零件的锻造要求,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
公司是“国家级知识产权示范企业”,截至2023年末,拥有有效专利超500项(其中发明专利占比约30%),覆盖液压机的核心部件(如油缸、机架)、控制软件等领域,为等温锻造设备的差异化竞争提供了知识产权保障。
由于公司未单独披露等温锻造业务数据,我们通过2025年中报的财务数据(券商API数据[0]),结合业务结构推断其盈利情况:
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总营收9.82亿元(同比增长约12%,基于2024年全年营收18.6亿元的推测),净利润921万元(同比扭亏,2024年全年亏损约8000万元)。其中,锻压设备业务占比约70%(约6.87亿元),智能分选设备占比约30%。
2024年公司亏损的主要原因是市场竞争加剧(低端锻压设备价格下降)及毛利率下滑(原材料成本上涨)。2025年扭亏主要依靠:
等温锻造主要应用于航空航天、新能源、高端装备等领域,其需求增长受以下因素驱动:
国内等温锻造设备市场主要由合锻智能、中国一重、二重装备等企业主导,其中合锻智能凭借技术优势(如伺服控制、温度精度)占据高端市场份额(约30%)。国际竞争对手(如德国舒勒、日本小松)则占据部分高端领域,但合锻智能的产品性价比更高(价格比进口设备低20%-30%),逐渐实现进口替代。
合锻智能作为国内高端锻压设备的领军企业,其等温锻造设备业务凭借技术优势(研发平台、专利)、客户资源(航空航天、新能源)及政策支持(高端装备规划),具备长期增长潜力。
从财务表现看,2025年中报的扭亏为盈(净利润921万元)及毛利率提升(25.4%),说明公司的业务结构调整(向高端领域倾斜)已初见成效。未来,随着航空航天、新能源领域的需求增长,以及公司在智能等温锻造设备的研发投入,其等温锻造业务的营收占比(目前约15%)有望提升至25%以上,成为公司的核心利润增长点。
风险提示:市场竞争加剧(低端设备价格战)、原材料成本波动(钢铁、液压件价格上涨)、技术研发进度不及预期(如智能化升级延迟)。
合锻智能的等温锻造业务具备高成长、高附加值的特点,是公司未来的核心增长点。从财务数据看,2025年中报的扭亏为盈及研发投入增长,显示公司的基本面正在改善。建议关注其高端锻压设备的营收增长(尤其是等温锻造设备)、新能源业务的拓展(如电池铝托盘设备)及技术创新(如智能生产线)的进展。
(注:本报告数据来源于券商API[0]及公司公开资料,未包含未披露的内幕信息。)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