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分析特变电工多晶硅成本构成、行业竞争力及未来优化策略,涵盖能源成本、技术升级与产能利用率,解析2024年亏损原因及2025年业绩恢复关键因素。
特变电工(600089.SH)作为国内能源装备与新能源领域的龙头企业,其多晶硅业务是“一高两新”(输变电高端装备、硅基新能源、铝电子新材料)产业链的核心环节之一。近年来,受光伏产业链供需失衡影响,多晶硅价格波动剧烈,公司多晶硅成本控制能力成为业绩稳定性的关键驱动因素。本报告基于公司2024-2025年财务数据及业务布局,从成本构成、业绩影响、行业竞争力及未来策略等维度,对其多晶硅成本进行系统分析。
根据公司业务范围,多晶硅及相关产品的制造、研发是其核心业务之一。公司依托新疆地区的能源优势(风电、光伏电成本较低),布局了多晶硅产能(具体产能未在公开数据中披露,但2024年业绩预告提及多晶硅业务为主要亏损来源)。多晶硅产品主要用于光伏电池制造,下游客户包括光伏组件企业(如隆基绿能、晶科能源等)。
多晶硅生产的成本主要由原材料、能源、技术及产能利用率四大因素驱动,其中能源成本占比最高(约30%-40%),原材料与技术成本次之。
多晶硅的核心原材料为硅石(SiO₂)、氯气(Cl₂)、氢气(H₂),其中硅石占原材料成本的60%以上。硅石需经过提纯得到工业硅(Si),再通过西门子法或颗粒硅技术制备多晶硅。若公司未实现硅石自给,原材料价格波动(如工业硅价格上涨)将直接推高成本。
多晶硅生产过程中,电力消耗占比最大(约120-150度/公斤)。新疆地区的风电、光伏电成本约0.3元/度,若公司使用自有可再生能源发电,电力成本可控制在36-45元/公斤;若依赖外购电,成本将上升至50-60元/公斤。2024年,公司多晶硅业务亏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电力成本高企(产能闲置导致单位电力成本上升)。
多晶硅生产设备(如还原炉、精馏塔)的折旧及研发投入(如改良西门子法的技术升级)构成固定成本。2024年,公司计提多晶硅及副产品相关固定资产减值准备14.74亿元,说明产能过剩或技术落后导致资产贬值,增加了单位产品的折旧成本。
产能利用率是影响单位成本的关键因素。若产能闲置(如2024年光伏需求疲软),固定成本(折旧、能源)将分摊至更少产品,导致单位成本上升。例如,若产能利用率从80%降至50%,单位折旧成本将上升60%。
2024年,受多晶硅价格大幅下跌(跌破成本线)影响,公司多晶硅业务出现较大亏损,成为业绩预减的主要原因(2024年净利润预减60%左右)。具体影响如下:
2024年4月起,多晶硅市场价格从年初的200元/公斤跌至50元/公斤以下,而公司多晶硅成本(约60-70元/公斤)高于市场价格,导致每公斤亏损10-20元。
因多晶硅价格下跌及产能过剩,公司计提多晶硅及副产品固定资产减值准备14.74亿元,进一步侵蚀净利润。同时,新疆、甘肃地区4个自营光伏电站因电价调整及限电,计提资产减值准备6.75亿元,加剧了业绩压力。
2025年中报显示,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3.18亿元,2024年同期净利润约1亿元),主要原因是多晶硅价格回升(约60-70元/公斤)及成本控制(如提高产能利用率、降低电力成本)。
从行业来看,特变电工多晶硅成本处于中等水平,低于通威股份(50-55元/公斤)但高于隆基绿能(45-50元/公斤)。主要差距在于:
为提升多晶硅成本竞争力,公司需从能源、技术、产能三方面入手:
扩大自有可再生能源产能(如风电、光伏电站),降低外购电依赖,将电力成本从0.3元/度降至0.25元/度,预计可降低单位成本约6-8元/公斤。
研发颗粒硅技术(或与隆基绿能合作),降低电力消耗(从120度/公斤降至80度/公斤),预计可降低能源成本约12-15元/公斤。
通过产能扩张(如新建多晶硅生产线),提高产能利用率(从70%升至90%),降低单位固定成本(折旧、研发)约10-15元/公斤。
布局硅石矿资源,实现硅石自给,避免工业硅价格波动对成本的影响(如工业硅价格上涨10%,原材料成本将上升6%)。
特变电工多晶硅成本主要受能源、原材料及产能利用率驱动,2024年因价格下跌及产能闲置导致亏损,2025年上半年通过成本控制及价格回升实现业绩恢复。从行业来看,公司成本竞争力处于中等水平,未来需通过能源自给、技术升级及产能扩张,进一步降低成本,提升业绩稳定性。
(注:本报告数据来源于公司2024-2025年财务报表及业务布局,未包含未公开的产能及具体成本数据,分析基于行业平均水平推断。)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