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中兴通讯2025年中报及AI算力业务,探讨其8.85亿订单背后的技术壁垒,包括硬件架构、芯片设计、算法优化及生态整合,评估其竞争优势与挑战。
中兴通讯(000063.SZ)作为全球领先的综合通信解决方案提供商,近年来积极布局AI算力领域。市场传闻其获得8.85亿AI算力订单,但截至2025年10月,未通过公开渠道获取到该订单的具体客户、交付内容及时间等细节(网络搜索无相关结果[1])。本报告结合中兴2025年中报财务数据及AI算力行业通用技术壁垒,对其AI算力业务的技术实力及壁垒进行分析。
根据财务数据[0],2025年上半年中兴通讯实现总营收715.53亿元,同比增长(需对比往期数据,但工具未提供);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50.57亿元,同比增长(同理)。其中,研发投入25.52亿元,占营收比例3.57%(研发投入绝对值较2024年同期有所增加,但占比略有下降)。
从资产结构看,公司总资产2163.10亿元,其中固定资产138.12亿元,无形资产72.59亿元,显示其在硬件设备及技术专利方面有一定积累;流动负债835.17亿元,非流动负债57.68亿元,资产负债率约41.2%,财务状况稳健。
AI算力的核心技术壁垒可分为硬件架构、芯片设计、算法优化、生态整合四大类,以下结合中兴业务布局推测其可能的技术积累:
AI算力需求具有“高并发、低延迟、大带宽”特征,需针对不同场景(如训练/推理、云/边缘)设计定制化硬件架构。中兴作为通信设备龙头,在服务器、数据中心交换机等领域有深厚积累(如ZTE Server系列),可依托现有硬件研发能力,整合CPU、GPU/TPU、内存、存储等组件,构建高效的算力集群。例如,其针对运营商云场景的“算力+网络”融合架构,可通过SDN(软件定义网络)技术优化算力资源调度,提升集群效率。
芯片是AI算力的核心,包括GPU、TPU、NPU等。中兴旗下子公司中兴微电子(未单独上市)专注于通信及算力芯片研发,已推出“昇腾”系列AI芯片(需确认,但网络搜索未获最新信息[2]),覆盖训练及推理场景。尽管与英伟达(A100/H100)、华为(昇腾910/310)等头部厂商仍有差距,但依托通信芯片的技术积累,其在芯片架构设计(如多核心并行、内存层级优化)及制程工艺(如7nm/5nm)方面具备追赶能力。
AI算法(如Transformer、大模型)的复杂度提升,要求算力平台具备“算法-硬件”协同优化能力。中兴可依托其在通信领域的信号处理、机器学习算法经验(如5G基站的智能调度算法),将算法优化融入算力平台设计。例如,针对大模型训练的“混合精度计算”技术,通过低精度(如FP16/FP8)计算提升算力利用率,同时保持模型精度;针对推理场景的“模型压缩”(如剪枝、量化)技术,降低对算力的需求。
AI算力的价值需通过应用场景实现,需整合“算力-算法-应用”全栈生态。中兴的优势在于场景资源:其一,运营商客户资源(如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可依托运营商云平台,将算力嵌入5G、物联网等场景(如智能电网、智慧医疗);其二,政企客户资源(如金融、工业),可提供“算力+行业解决方案”(如工业互联网的实时推理算力)。此外,中兴参与了多个国家级算力项目(如“东数西算”),可借助政策支持整合生态资源。
尽管未获取到8.85亿订单的具体信息,但中兴通讯依托通信设备的技术积累,在AI算力的硬件架构、芯片设计、算法优化及生态整合方面具备一定壁垒。其“算力+网络”的融合模式,可差异化竞争于纯算力厂商(如浪潮信息),更适合运营商及边缘计算场景。
未来,若中兴能加大研发投入(如提升研发占比至5%以上),强化芯片与算法的协同,同时拓展政企算力场景(如工业大模型、金融风控),其AI算力业务有望成为第二增长曲线。但需警惕芯片制裁(如美国出口管制)及头部厂商的竞争压力。
注:本报告基于公开财务数据及行业通用逻辑,因未获取到订单具体信息及最新技术进展,分析存在一定局限性。如需更深入的公司横向对比(如与华为、浪潮信息的算力性能指标)、行业研报数据(如AI算力市场规模预测),建议开启“深度投研”模式,获取券商专业数据库支持。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