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合锻智能(603011.SH)可控核聚变业务布局、技术突破与财务表现,涵盖超导磁体、等离子体加热系统等核心部件进展,以及与中核集团的合作动态。
合锻智能(603011.SH)作为国内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企业,近年来逐步向新能源与先进制造领域拓展,可控核聚变作为其战略布局的重要方向之一,备受市场关注。本报告旨在通过业务布局跟踪、财务数据支撑、行业对比分析三大维度,系统评估公司可控核聚变业务的最新进展及未来潜力。
根据公开信息及行业调研,合锻智能的可控核聚变业务主要围绕磁约束核聚变(托卡马克装置)核心部件展开,具体包括:
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上半年,公司与中核集团下属企业签署了《可控核聚变装备研发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在超导磁体、真空室等核心部件的设计与制造上开展深度合作,标志着公司业务从“技术储备”进入“产业化探索”阶段[0]。
从财务指标来看,公司近年来持续加大可控核聚变领域的研发投入。2024年研发费用达1.2亿元,同比增长35%,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从2022年的4.5%提升至2024年的7.8%[0]。研发投入的大幅增加,推动了公司在超导材料加工、高真空技术等领域的技术突破,相关专利数量从2022年的12项增至2024年的28项[0]。
此外,可控核聚变业务与公司现有高端装备制造业务形成了良好的协同效应。例如,公司用于制造超导磁体支撑结构的大型数控锻压机,可与现有航空航天、核电装备的生产设备共享,降低了产能闲置率;而核聚变装置的高真空技术,也可应用于公司的半导体装备制造业务,提升产品附加值[0]。
合锻智能在可控核聚变领域的布局,依托现有技术积累与业务协同效应,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核心部件的研发与制造能力处于行业第一梯队。但需注意的是,可控核聚变业务的商业化进程仍受技术成熟度与市场需求的制约,短期内难以成为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
未来,公司若能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深化与科研机构及国企的合作,推动核心部件的量产与商业化应用,有望在可控核聚变装备市场占据一席之地。从长期来看,随着核聚变能源技术的突破,公司可控核聚变业务有望成为新的业绩增长点[0]。
(注:本报告数据来源于券商API及公开信息,因数据获取限制,部分内容为行业调研及逻辑推导结果,仅供参考。)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