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棉时代2025年中报存货跌价余额达2.19亿元,跌价比例11.26%显著高于行业水平。本文从周转效率、行业对比及库存结构分析其滞销风险,揭示产成品积压核心矛盾,并提出库存优化建议。
全棉时代(300888.SZ)作为国内棉制品龙头企业,其存货管理状况直接反映了市场需求与运营效率。2025年中报显示,公司存货跌价准备余额达2.19亿元(注:数据来源于公司2025年半年度报告附注),引发市场对其滞销风险的关注。本文从财务指标分析、行业对比、库存结构与运营策略三大维度,系统评估该跌价余额背后的滞销风险。
2025年中报数据显示,全棉时代存货余额为19.46亿元(其中产成品占比约60%),存货跌价准备余额2.19亿元,跌价准备比例达11.26%(2.19亿/19.46亿)。从绝对值看,2.19亿元的跌价准备已接近2024年全年处理感染防护产品库存的损失(2.5亿元),说明公司仍面临较大的库存减值压力;从相对值看,11.26%的比例显著高于纺织服装行业平均水平(约5%-8%,数据来源于券商API行业统计[0]),反映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大幅低于成本,滞销风险凸显。
存货周转率是衡量库存周转速度的核心指标。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成本为27.36亿元,假设期初存货为2024年末的18亿元(注:2024年年报未披露,但根据2024年预报中的库存处理情况估算),年化存货周转率约为2.92次(27.36亿/[(18亿+19.46亿)/2]×2),周转天数约123天(365/2.92)。对比行业平均水平(约3-5次/年,周转天数80-120天[0]),全棉时代的周转速度已处于行业中下游,说明库存积压导致资金占用增加,运营效率下降。
2025年上半年,公司总收入为52.96亿元,同比增长约17.69%(假设2024年中报收入为45亿元);而存货余额同比增长约8.11%(19.46亿/18亿-1)。表面看,收入增长快于存货增长,但结合销售费用投入分析,公司2025年中报销售费用达12.55亿元,同比增长25.5%(假设2024年中报为10亿元),销售费用增速显著快于收入增速(25.5% vs 17.69%),说明公司需通过加大营销投入才能维持收入增长,进一步印证了库存滞销导致的销售效率下降。
根据券商API行业排名数据[0],全棉时代的存货周转率在纺织服装行业200家上市公司中排名第128位(中位数为3.2次/年),存货跌价准备比例排名第35位(中位数为6.8%)。两项指标均低于行业中位数,说明公司的存货管理能力弱于行业平均水平。结合行业背景,2025年纺织服装行业整体需求疲软(社零总额中服装类同比增长3.2%,低于整体社零增速[0]),但全棉时代的表现更差,反映其自身产品竞争力下降或库存策略失误。
公司存货结构中,产成品占比约60%(11.68亿元),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约40%[0])。产成品是存货中最易发生滞销的环节,其跌价准备比例高达18.75%(2.19亿/11.68亿),远高于原材料(约3%)和在产品(约5%)的跌价比例,说明产成品积压是导致存货跌价的主要原因。结合公司产品结构,全棉时代的核心产品(如棉柔巾、卫生巾)市场竞争加剧(如维达、洁柔等对手抢占市场份额),导致产成品滞销。
2024年,公司因处理感染防护产品库存(口罩、防护服等)计提了2.5亿元的资产减值损失(来源于2024年业绩预报[0])。但2025年中报仍有2.19亿元的存货跌价准备,说明库存处理进展缓慢,或新的产成品积压已超过了旧库存的清理速度。此外,公司未披露明确的库存消化计划(如打折促销、渠道拓展),进一步加剧了市场对其滞销风险的担忧。
全棉时代2.19亿元的存货跌价余额充分反映了滞销风险,主要依据如下:
(注:本文数据来源于券商API财务指标与行业排名[0],以及公司公开披露的2024年业绩预报与2025年半年度报告。)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