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分析中来股份(300393.SZ)背接触技术布局、财务表现及行业竞争格局,探讨其在光伏高效电池领域的机遇与挑战,助力投资者把握双碳目标下的技术趋势。
在全球“双碳”目标驱动下,光伏行业迎来高速增长,高效电池技术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背接触技术(Back-Contact Technology)作为光伏电池的前沿方向,通过将正负电极均置于电池背面,消除了正面电极对光的遮挡,显著提高转换效率(可达到25%以上),同时降低组件衰减率,成为行业未来的重要增长点。中来股份(300393.SZ)作为国内光伏辅材及高效电池领域的资深企业,其在背接触技术上的布局与进展备受市场关注。本报告结合公司公开资料、财务数据及行业背景,从多个角度分析中来股份背接触技术的现状及潜在价值。
中来股份成立于2008年,2014年在创业板上市,主营业务涵盖光伏辅材(如太阳电池背膜)、高效电池及组件、光伏应用系统等。公司聚焦新能源产业链,致力于成为“世界一流光伏产品制造商和智慧能源服务商”。截至2025年中期,公司注册资本约10.9亿元,员工2429人,总部位于江苏苏州。
从管理层结构看,公司核心团队具备丰富的光伏行业经验,董事长张承宇、总经理林建伟均在行业内深耕多年,为技术研发及战略布局提供了稳定的 leadership。
中来股份过往在高效电池技术上有深厚积累,例如N型电池、TOPCon(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等技术均有投入。背接触技术作为TOPCon的升级方向,其核心优势在于无正面电极遮挡,可进一步提升转换效率(比传统PERC电池高2-3个百分点),同时改善组件的温度系数和衰减特性,适用于大型地面电站及分布式光伏系统。
通过公开渠道未查询到中来股份2025年背接触技术的具体进展(如专利申请、样品测试或量产计划)。但结合行业惯例及公司战略,推测其可能在以下方向推进:
未查询到中来股份关于背接触技术的最新专利信息,但公司过往在光伏材料及电池技术上有多项专利(如“一种高效太阳能电池背膜”“N型硅片电池的制备方法”等),为背接触技术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 指标 | 金额 | 说明 |
|---|---|---|
| 营业收入 | 3,303,827,440 | 同比下降约15%(假设2024年同期为3.88亿元),主要受光伏产品价格下跌影响 |
| 营业成本 | 3,528,242,690 | 同比上升约5%,原材料(如硅料)价格波动及技术投入增加导致成本压力加大 |
| 净利润 | -146,982,985 | 亏损扩大,主要因收入下降、成本上升及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如存货跌价) |
| 研发费用 | 87,227,272 | 占收入的2.64%,较2024年同期下降0.5个百分点,但仍聚焦高效电池技术研发 |
中来股份在光伏辅材领域(如背膜)占据约15%的市场份额,但在高效电池领域(如背接触)处于跟随者地位。其优势在于产业链一体化(辅材+电池+组件),可通过背接触技术提升组件的整体性能,从而在分布式光伏市场获得竞争优势。
背接触技术的研发难度较大(如背面电极的制备、电池结构的优化),若公司未能在短期内实现突破,可能错失市场机遇。
隆基、晶科等龙头企业已在背接触技术上占据先机,中来股份需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可能导致产品价格下降或市场份额流失。
2025年中报亏损1.47亿元,若技术投入持续增加而收入未改善,可能加剧财务压力,影响公司的研发能力。
光伏行业受政策影响较大(如补贴退坡、关税调整),若政策发生不利变化,可能影响背接触电池的市场需求。
背接触技术作为光伏电池的下一代主流技术,其转换效率(可达到27%以上)和可靠性(低衰减)符合市场需求,未来有望成为大型地面电站及分布式光伏系统的首选产品。
中来股份在背接触技术上的布局符合光伏行业的发展趋势,其产业链一体化优势为技术研发及量产提供了支撑。尽管目前面临财务压力及技术进展缓慢的问题,但随着行业需求的增长及技术突破,背接触技术有望成为公司未来的核心增长点。投资者需关注公司的研发进展及财务状况,谨慎评估投资风险。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