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中旬 晶晨股份智能汽车SoC芯片收入占比不足1%如何突破?

分析晶晨股份智能汽车SoC芯片业务现状与突破策略,聚焦车规级技术、差异化产品、客户拓展与生态构建,助力收入占比提升至30%。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13日 分类:金融分析 阅读时间:14 分钟

晶晨股份智能汽车SoC芯片收入占比突破策略分析报告

一、引言

晶晨股份(688099.SH)作为消费电子SoC芯片领域的龙头企业(主营业务涵盖智能机顶盒、智能电视、AIoT设备等芯片),其智能汽车SoC芯片业务目前处于起步阶段,收入占比不足1%。随着智能汽车产业进入高速增长期(2025年全球智能汽车渗透率已达35%,中国市场更是超过40%),汽车芯片成为半导体企业的战略必争之地。本文从现状诊断、突破方向、风险应对三大维度,结合行业规律与公司优势,提出晶晨股份智能汽车SoC业务的增长策略。

二、现状与问题诊断

(一)业务现状

晶晨股份的核心收入来源为消费电子SoC(占比超90%),其中智能机顶盒芯片全球市占率达30%,智能电视芯片国内市占率约15%。智能汽车SoC业务目前主要集中在低算力座舱娱乐芯片(如车载信息娱乐系统IVI),产品尚未进入主流车企供应链,收入贡献极低(不足1%)。

(二)核心问题

  1. 技术壁垒:车规级能力缺失
    汽车芯片对可靠性、安全性、环境适应性的要求远高于消费电子(如车规级芯片需满足-40℃~125℃工作温度、ISO 26262 ASIL-B/D功能安全认证)。晶晨在消费电子领域的7nm/5nm制程、多媒体处理(4K/8K解码)、AI视觉等技术虽可迁移,但车规级认证(如AEC-Q100)与功能安全设计经验不足,导致产品无法满足车企要求。

  2. 产品定位:与市场需求错位
    当前智能汽车SoC市场呈现“高端算力(自动驾驶)与集成化(座舱-驾驶域融合)”的趋势,而晶晨的汽车芯片仍集中在单一功能的低价值环节(如IVI),未覆盖高增长的自动驾驶(L2+及以上)或多域融合场景,难以吸引车企的大规模采购。

  3. 客户壁垒:供应链渗透不足
    汽车行业供应链具有“封闭性、长周期”特征,车企与Tier1(如德赛西威、华阳集团)形成稳定合作关系。晶晨作为新进入者,缺乏与车企的历史合作基础,产品未通过主流Tier1的认证,无法进入终端车型供应链。

  4. 生态短板:解决方案能力薄弱
    智能汽车芯片需与**操作系统(如鸿蒙车机、安卓Automotive)、算法(如百度Apollo、商汤自动驾驶)、传感器(如激光雷达、摄像头)**形成协同。晶晨在消费电子领域的生态(如与谷歌、阿里的合作)无法直接迁移至汽车领域,缺乏端到端的解决方案能力,难以满足车企“一站式采购”需求。

三、突破方向与具体策略

(一)技术突破:聚焦车规级与算力升级

  1. 车规级能力建设

    • 短期(1-2年):通过并购或战略合作快速获得车规级技术。例如,收购具备AEC-Q100、ISO 26262认证经验的汽车芯片设计公司(如国内的杰发科技、国外的NXP旗下小型团队),缩短认证周期(通常需3-5年)。
    • 长期(3-5年):自建车规级研发中心,聚焦功能安全(Functional Safety)信息安全(Cybersecurity)设计,开发符合ASIL-B/D等级的芯片。例如,在现有消费电子芯片基础上,增加冗余计算单元(如双CPU核心)、**错误检测与纠正(ECC)**模块,满足自动驾驶场景的安全要求。
  2. 算力与架构升级

    • 座舱芯片:从“单一IVI”到“多域融合”:将消费电子的AI视觉(如面部识别、手势控制)、多媒体处理(如8K视频解码)技术迁移至座舱芯片,开发座舱-驾驶域融合SoC(如集成CPU、GPU、NPU的多核心架构),支持“舱驾一体”功能(如自动驾驶状态下的座舱交互),提升产品附加值。
    • 自动驾驶芯片:从“L2”到“L4”:针对商用车自动驾驶(如L4级货运卡车)开发专用芯片,聚焦高可靠性低成本(商用车对成本敏感度高于乘用车)。例如,采用“CPU+FPGA”架构(FPGA用于实时处理传感器数据),算力达到50-100 TOPS(满足L2+自动驾驶需求),价格控制在100美元以内(低于英伟达Orin的200美元)。

(二)产品策略:差异化定位,抢占细分市场

  1. 切入点:座舱芯片,发挥消费电子优势
    座舱娱乐系统(IVI)是智能汽车的“用户体验核心”,且技术要求更接近消费电子(如对多媒体、AI交互的需求)。晶晨可依托消费电子SoC的高性价比优势,推出中低端座舱芯片(针对10-20万元级车型),抢占市场空白。例如:

    • 产品定位:高性价比座舱SoC(算力8-16 TOPS,支持4K HDR视频、多屏互动、语音助手),价格比高通骁龙8155(主流座舱芯片)低30%(约50美元)。
    • 目标客户:自主车企(如比亚迪、长安、吉利)的中低端车型(如比亚迪秦PLUS、长安CS75 PLUS),这些车型对成本敏感,且需要基础的智能座舱功能。
  2. 拓展点:商用车自动驾驶芯片,避开乘用车竞争
    商用车(货运、公交)的自动驾驶需求更迫切(降低人力成本),且对芯片的可靠性、续航兼容性要求更高(商用车续航里程更长,芯片功耗需严格控制)。晶晨可结合消费电子低功耗设计经验(如智能机顶盒芯片的功耗控制在5W以内),开发商用车专用自动驾驶SoC

    • 技术优化:采用7nm制程(比乘用车芯片的5nm制程成本更低),集成激光雷达/摄像头融合算法(与禾赛科技、速腾聚创等传感器厂商合作),支持L3级自动驾驶(如自动跟车、 lane keeping)。
    • 目标客户:商用车车企(如福田汽车、宇通客车)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商(如嬴彻科技、图森未来),通过“芯片+算法”的打包方案,降低客户的集成成本。

(三)客户拓展:突破供应链壁垒的路径

  1. 从Tier1切入,间接渗透车企
    Tier1(如德赛西威、华阳集团)是车企的核心供应商,掌握着80%以上的汽车电子供应链资源。晶晨可通过与Tier1成立联合实验室,共同开发定制化芯片,快速进入车企供应链:

    • 案例参考:德赛西威与英伟达合作开发的Orin芯片,已应用于比亚迪汉、长安UNI-T等车型。晶晨可与德赛西威合作,开发高性价比座舱芯片,嵌入其“智能座舱解决方案”,从而进入比亚迪、长安等车企的供应链。
  2. 聚焦新势力车企,快速获得订单
    新势力车企(如小鹏、蔚来、理想)更愿意尝试新供应商(需差异化技术与更低成本),且其车型更新周期短(约18个月),有利于芯片厂商快速验证产品。晶晨可针对新势力的高算力座舱需求(如小鹏G6的“Xmart OS 4.0”需要支持多屏互动、AI语音的芯片),提供定制化SoC

    • 合作模式:与新势力车企签订“排他性供应协议”(如晶晨为小鹏G7提供独家座舱芯片),换取长期订单(约5-10万辆/年),快速提升收入规模。

(四)生态构建:从“芯片供应商”到“解决方案服务商”

  1. 与操作系统厂商合作,优化兼容性
    车载操作系统(如鸿蒙车机、安卓Automotive)是智能汽车的“大脑”,芯片与系统的兼容性直接影响用户体验。晶晨可与华为鸿蒙车机合作,针对鸿蒙系统的“分布式架构”优化芯片设计(如增加对多设备协同的支持),推出“鸿蒙认证芯片”:

    • 优势:鸿蒙车机已应用于比亚迪、奇瑞等车企,晶晨的“鸿蒙认证芯片”可直接进入这些车企的供应链,提升产品竞争力。
  2. 与算法厂商合作,提供端到端解决方案
    自动驾驶算法(如百度Apollo、商汤科技)是芯片的“灵魂”,晶晨可与百度Apollo合作,将Apollo的“L4级自动驾驶算法”集成到自身芯片中,提供“芯片+算法”的端到端解决方案:

    • 价值:车企无需单独采购算法,降低了集成成本;晶晨通过算法绑定,提升了芯片的附加值(价格可提高20%-30%)。
  3. 与传感器厂商合作,提升感知能力
    传感器(如激光雷达、摄像头)是自动驾驶的“眼睛”,芯片与传感器的融合效果直接影响感知精度。晶晨可与禾赛科技(激光雷达龙头)合作,优化芯片对激光雷达点云数据的处理能力(如采用专用DSP加速点云分割算法),推出“激光雷达+芯片”的组合方案:

    • 应用场景:商用车自动驾驶(如嬴彻科技的L3级货运卡车),需要高精度的激光雷达感知,晶晨的方案可满足其需求。

四、风险与应对策略

(一)研发风险:投入大、周期长

  • 风险:车规级芯片研发周期需3-5年,投入超10亿元,可能影响公司短期盈利能力(晶晨2024年研发投入为8.5亿元,占比12%)。
  • 应对分阶段投入:先聚焦座舱芯片(研发周期1-2年,投入约2亿元),待收入规模提升后,再向自动驾驶芯片延伸;与合作伙伴分担成本:与Tier1、车企共同研发,按比例分摊研发费用(如晶晨与德赛西威各承担50%)。

(二)竞争风险:巨头与本土厂商挤压

  • 风险:英伟达(高端自动驾驶)、高通(座舱)占据高端市场(市占率超60%),华为(昇腾芯片)、地平线(征程芯片)占据中低端市场(市占率约30%),晶晨面临“上下挤压”。
  • 应对差异化竞争:选择商用车、中低端座舱等细分市场(巨头关注度低),利用高性价比优势抢占份额(如晶晨座舱芯片价格比高通低30%);强化生态绑定:与鸿蒙、百度Apollo合作,提供“芯片+系统+算法”的整体解决方案,提升客户粘性。

(三)认证风险:车规级认证周期长

  • 风险:车企的供应商认证流程需1-2年(如比亚迪的认证需经过“样品测试-小批量验证-批量供货”三个阶段),可能导致产品无法及时上市。
  • 应对提前参与车型研发:在车企新车型的概念设计阶段(如比亚迪2026年推出的“海洋系列”新车型),就提供芯片样品,参与测试,缩短认证周期;收购认证资质:收购具备车规级认证的公司(如杰发科技的AEC-Q100认证),直接获得进入供应链的资格。

五、结论

晶晨股份智能汽车SoC业务的突破,需以消费电子优势为基础,聚焦车规级技术与差异化产品,通过Tier1与新势力客户渗透,构建完整生态。短期(1-2年)需重点突破座舱芯片,抢占中低端市场,提升收入占比至5%以上;中期(3-5年)需拓展至商用车自动驾驶芯片,进入主流车企供应链,收入占比提升至15%;长期(5-10年)需成为“智能汽车SoC全场景解决方案服务商”,收入占比达到30%以上。

尽管过程中面临研发、竞争、认证等风险,但随着智能汽车产业的高速增长(2025-2030年全球智能汽车SoC市场复合增长率达21%),晶晨股份若能执行上述策略,有望实现智能汽车业务的跨越式增长,成为汽车芯片领域的重要玩家。

Copyright © 2025 北京逻辑回归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2021000962号-9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朱家垡村西900号院2号楼101

小程序二维码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