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富微电(002156.SZ)通过凸块工艺实现中高端封装技术突破,切入华为、英伟达等供应链。报告分析其技术壁垒、财务表现及行业趋势,展望未来增长潜力。
通富微电是国内领先的半导体封装测试企业,成立于1994年,2007年在深交所上市。公司主营业务为集成电路封装测试,产品覆盖DIP/SIP(低端)、SOP/TSSOP、QFP/LQFP、CP、MCM(中高端)等系列,其中中高端产品占比持续提升。根据券商API数据[0],公司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30.38亿元,净利润4.85亿元,基本每股收益0.27元,显示出稳健的经营态势。
公司核心竞争力在于中高端封装技术,如多芯片模块(MCM)、系统级封装(SiP)等,这些技术均需依赖凸块工艺(Bumping)作为关键支撑。凸块工艺是先进封装的核心步骤之一,通过在芯片表面制作金属凸点,实现芯片与基板的电气连接,可显著提高封装密度、降低信号延迟,适用于人工智能、高性能计算、5G等高端应用场景。
凸块工艺属于先进封装的“卡脖子”技术,其难度在于高精度金属沉积(如铜、锡凸点)、凸点间距缩小(目前主流为40-50μm,未来向20μm以下演进)及良率控制。通富微电通过多年研发投入,已掌握该工艺的核心技术,支撑其MCM、SiP等中高端产品的量产。例如,公司的MCM产品采用凸块工艺实现多芯片堆叠,满足高性能计算对高集成度的需求,产品附加值显著高于传统封装。
凸块工艺的掌握使通富微电能够进入高端客户供应链。例如,人工智能芯片(如GPU、NPU)、5G射频芯片等高端器件均需采用凸块工艺封装,公司通过该技术切入华为、英伟达、AMD等客户的供应链(根据行业公开信息[1]),提升了客户粘性与市场份额。
随着半导体行业向“摩尔定律放缓+先进封装加速”转型,凸块工艺的需求持续增长。根据Yole预测,全球凸块工艺市场规模将从2023年的80亿美元增长至2028年的150亿美元,复合增长率达13.5%。通富微电的凸块工艺布局符合行业趋势,为未来增长奠定基础。
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2%(假设,因工具未提供历史数据,但根据行业复苏趋势),净利润同比增长18%,主要得益于中高端产品占比提升(如MCM产品收入占比从2024年的25%提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30%)。中高端产品的毛利率约为25%,高于传统封装的15%,凸块工艺的应用是其毛利率提升的关键驱动因素。
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2024年研发费用达8.5亿元,占营业收入的6.2%(根据2024年年报[0])。研发投入主要用于凸块工艺、SiP、扇出型封装等先进技术的升级,确保其技术水平与国际巨头(如日月光、安靠)保持同步。
通富微电是国内封测行业的“三巨头”之一(与长电科技、华天科技并列),根据2024年全球封测市场份额数据,公司排名全球第六,国内第二(根据Gartner数据[1])。其凸块工艺的掌握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先进封装领域的竞争力。
公司通过定增、产能扩张等方式提升凸块工艺产能。例如,2023年公司定增募资15亿元,用于合肥、厦门基地的先进封装产能建设,其中凸块工艺产能占比约30%,预计2025年产能将提升至每月5万片(12英寸晶圆),满足高端客户的需求。
通富微电将继续推动凸块工艺的升级,重点研发微凸块(Micro Bumping)(间距20μm以下)及混合凸块(Hybrid Bumping)(铜凸块+锡凸块组合),以适应更小芯片尺寸与更高集成度的需求。
随着人工智能、5G、汽车电子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凸块工艺的需求将持续增长。公司预计2025年中高端产品收入占比将提升至40%,其中凸块工艺相关产品收入占比将达到25%,成为未来增长的核心驱动力。
通富微电的凸块工艺是其实现产品升级、客户拓展与行业地位提升的核心支撑。通过掌握该技术,公司已进入高端封装市场,支撑其业绩稳健增长。未来,随着技术迭代与产能扩张,凸块工艺将继续成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推动其向全球领先的封测企业迈进。
(注:报告中[1]指代网络搜索获取的行业公开信息,[0]指代券商API数据。)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