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锻智能(603011.SH)是国内高端锻压设备领军企业,业务覆盖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报告分析其技术优势、财务表现及行业前景,探讨投资逻辑与风险。
合锻智能(603011.SH)成立于1997年,2014年在上交所上市,是国内高端成形机床成套装备行业的领军企业。公司以锻压设备研发、生产和销售为核心业务,主要产品包括专用液压机、通用液压机、机械压力机等,广泛应用于汽车、航空航天、轨道交通、能源、军工等高端制造领域(如飞机零部件、神舟飞船结构件、高铁车体等)。此外,公司还布局智能分选设备(大米、杂粮、固体废弃物分选等),形成“锻压装备+智能分选”双主业格局。
根据券商API数据[0],公司2025年上半年实现总收入9.82亿元,其中锻压设备业务占比约85%(智能分选业务占比15%),体现了公司对核心业务的聚焦。
合锻智能的核心竞争力在于锻压工艺的技术研发与创新,通过构建“国家级研发平台+国家项目承接+标准制定”的技术体系,巩固行业领先地位:
公司拥有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数控锻压机床装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高端成形机床成套装备安徽省技术创新中心三大国家级研发平台,同时设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智能锻压装备技术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形成“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产业化”的全链条研发能力。这些平台为锻压工艺的关键技术突破(如大型液压机的压力传递效率、机械压力机的精度控制)提供了支撑。
公司连续承担或参与6项国家“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科技重大专项(如“大型航空模锻液压机研制”)、1项ITER核聚变工程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核聚变堆核心零部件成形工艺),以及1项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这些项目的参与,使公司掌握了锻压工艺的高端核心技术(如超大型构件的整体成形、高精度复杂零件的冷锻工艺),打破了国外对高端锻压设备的垄断。
公司作为液压机国家标准起草单位,主持制修订国家标准8项(如《液压机安全技术要求》)、行业标准33项(如《大型机械压力机技术条件》),覆盖了锻压设备的设计、制造、检验等关键环节。标准的制定,不仅提升了公司的行业话语权,也推动了国内锻压工艺的标准化、规范化发展。
根据2025年半年报数据[0],公司财务表现呈现“收入稳定、利润下滑、现金流紧张”的特征:
2025年上半年,公司总收入9.82亿元,同比微增1.2%(2024年同期为9.70亿元),主要得益于锻压设备业务的稳定增长(同比增长3.5%)。智能分选业务因市场竞争加剧,收入同比下降8.1%,但占比仍保持在15%左右。
公司上半年净利润921万元,同比下降65.3%(2024年同期为2656万元),主要原因是:
2025年上半年,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2613万元(2024年同期为1.2亿元),主要是由于:
投资活动现金流净额**-2.55亿元**(主要用于研发投入和产能扩张),筹资活动现金流净额927万元(主要是短期借款增加),现金流紧张的局面有待改善。
锻压设备行业的发展与下游高端制造产业(汽车、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的需求密切相关,未来市场前景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
国内锻压设备行业呈现“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能不足”的格局,合锻智能作为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凭借技术优势占据了高端锻压设备市场约30%的份额(2024年数据),主要客户包括中国商飞、中航工业、比亚迪、特斯拉等高端制造企业。随着下游产业对设备精度、效率要求的提高,高端市场的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公司的市场份额有望继续扩大。
未来,锻压工艺的发展趋势是智能化(如结合AI实现设备的自适应控制)、大型化(如10万吨以上的超大型液压机)、高精度(如误差小于0.01mm的机械压力机)。合锻智能通过研发投入,已掌握了这些技术趋势的核心环节(如智能控制系统、大型构件的整体成形工艺),有望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
合锻智能作为国内锻压设备行业的领军企业,凭借技术优势、客户资源、行业增长的支撑,未来发展前景广阔。但需要注意市场竞争、原材料价格、现金流等风险。建议关注公司研发投入进度(如智能锻压设备的产业化)、下游客户订单情况(如中国商飞、比亚迪的订单量)、现金流改善情况(如应收账款的回收)等关键指标,作为投资决策的参考。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