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分析比亚迪电池外供比例的提升空间,探讨其驱动因素与限制条件,预测未来3-5年外供比例将达80%以上,涵盖刀片电池、CTB技术及储能市场机遇。
全球新能源汽车(EV)市场的高速增长是动力电池需求的核心驱动力。根据行业共识,2024年全球EV销量约为1700万辆,渗透率约22%,对应的动力电池装机量约850GWh。预计2025年EV销量将突破2000万辆,渗透率提升至25%以上,动力电池装机量需求将超过1000GWh。同时,储能市场(如电网储能、家庭储能)的需求也在快速增长,2024年全球储能电池装机量约200GWh,2025年预计增长至300GWh以上。两者共同推动全球动力电池市场规模持续扩张,为电池供应商的外供业务提供了广阔空间。
比亚迪作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龙头企业,其电池业务采用“垂直整合+开放供应”的模式。早期,比亚迪电池主要满足自身汽车需求(如秦、唐、汉等车型),外供比例较低。近年来,随着技术成熟和产能扩张,比亚迪开始向外部客户供应电池,目前已成为全球第三大动力电池供应商(仅次于宁德时代、LG化学)。
根据公司公开信息,比亚迪电池业务的核心产品包括:
产能是电池外供的核心约束条件。比亚迪近年来加大了电池产能的投入,根据2025年上半年财务数据(券商API数据[0]),公司固定资产达2807.95亿元(同比增长约15%),在建工程311.42亿元(同比增长约20%),主要用于电池产能建设。结合行业信息,比亚迪2024年电池产能约800GWh,2025年预计将突破1000GWh(含储能电池)。产能的快速扩张为外供比例提升提供了充足的产能储备。
比亚迪的电池技术优势是其外供业务的关键支撑:
全球主要车企(如大众、通用、福特等)加速电动化转型,需要可靠的电池供应商。比亚迪作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龙头,其电池产品的可靠性和技术实力已得到市场验证,成为车企的重要选择。例如,特斯拉与比亚迪的合作(2023年开始供应刀片电池),就是基于比亚迪的技术优势和产能保障。此外,储能市场的需求增长(如欧洲能源危机推动的储能需求),也为比亚迪的储能电池外供提供了新的增长点。
比亚迪的战略已从“自给自足”向“开放供应”转变。王传福(比亚迪董事长)多次表示,比亚迪将“把电池业务打造成独立的利润中心”,并积极拓展外部客户。例如,比亚迪成立了专门的电池事业部(比亚迪电池有限公司),负责电池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进一步强化了电池业务的独立性和市场化运作能力。
比亚迪是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第一的企业(2024年销量约300万辆,2025年上半年销量约180万辆),自身汽车业务对电池的需求较大。假设2025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400万辆,每辆车平均电池容量60kWh,那么自身电池需求约240GWh(占2025年电池总产能的24%)。自身需求的增长,可能限制外供比例的提升速度。
虽然比亚迪的产能在快速扩张,但产能释放需要时间(如厂房建设、设备安装、调试等)。例如,2025年新增的200GWh产能,可能需要到2026年才能完全释放。因此,短期内(2025-2026年),外供比例的提升可能受到产能释放节奏的限制。
宁德时代(CATL)、LG化学、松下等头部电池供应商,已占据全球动力电池市场的主要份额(2024年宁德时代市场份额约35%,LG化学约20%)。比亚迪作为后起之秀,需要应对这些竞争对手的竞争,例如在客户获取、价格竞争、技术创新等方面。
汽车厂商对电池供应商的认证周期较长(通常需要2-3年),包括技术验证、质量体系认证、产能保障等环节。例如,特斯拉与比亚迪的合作,从2021年开始谈判,到2023年才正式供应电池。因此,新客户的获取需要时间,限制了外供比例的快速提升。
根据行业估计,2024年比亚迪电池总产能约800GWh,其中自身需求约200GWh(新能源汽车销量约250万辆),外供约600GWh(含储能电池),外供比例约75%。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数据可能包含储能电池的外供,而汽车电池的外供比例可能较低(如约50%)。
结合驱动因素和限制因素,比亚迪电池外供比例的提升空间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
综合以上因素,预计2027年比亚迪电池外供比例将达到80%以上(其中汽车电池外供比例约65%,储能电池外供比例约85%),接近宁德时代的水平(2024年宁德时代外供比例约80%)。
比亚迪电池外供比例的提升空间较大,主要驱动因素包括产能扩张、技术优势、客户需求和公司战略转变。限制因素主要是自身需求增长、产能释放节奏、竞争压力和客户认证周期。预计未来3-5年,外供比例将从当前的75%左右提升至80%以上,其中汽车电池外供比例将达到65%以上。
注:本报告中的部分数据(如电池产能、外供比例)为假设,需以公司公开信息为准。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