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稳健医疗存货周转天数高达142天的原因,提出需求预测优化、供应链协同、库存分类管理等五大优化路径,助力企业降低库存周转至100天以下。
稳健医疗作为国内医用耗材与健康消费品龙头企业,2024年存货周转天数达142天(用户提及数据),显著高于行业均值(如振德医疗2024年约100天、奥美医疗约115天[0])。库存周转缓慢不仅占用大量营运资金,还可能导致呆滞库存减值风险,影响企业盈利能力与现金流健康。本文基于2025年中报财务数据(券商API)及行业经验,从库存结构、需求预测、供应链协同等维度,系统分析库存高企的原因,并提出优化路径。
稳健医疗的收入结构中,医用耗材(如口罩、防护服、隔离衣)占比约45%(2025年中报),健康消费品(棉柔巾、纸巾等)占比约55%。2023年以来,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导致防护产品需求骤降,公司2023年处理感染防护库存及设备报废减少利润约2.5亿元(2023年业绩预告[0])。2025年中报显示,存货仍高达19.46亿元(其中医用耗材占比约60%),主要为疫情期间超额生产的防护产品,这类库存因需求萎缩已沦为呆滞库存,周转周期显著延长。
医用耗材与健康消费品均属于需求波动较大的品类(如防护产品受疫情、政策影响,消费品受季节、促销活动影响)。公司传统需求预测依赖历史销售数据与经验判断,未充分整合实时市场数据(如电商平台销量、医院采购计划),导致生产计划与市场需求错配。例如,2024年健康消费品板块因过度预测夏季需求,导致棉柔巾库存积压约3亿元,周转天数较2023年上升15天[0]。
公司与供应商、渠道商之间未建立实时信息共享平台,导致供应链各环节信息传递滞后。例如,供应商无法及时获取公司库存水平,仍按原有计划供货,导致原料库存积压;渠道商(如药店、电商平台)的销售数据未及时反馈至公司,导致成品库存无法快速调整。2025年中报显示,原料库存(占存货的25%)与在制品库存(占15%)合计占比达40%,主要因供应链协同不足导致。
公司未建立完善的库存分类体系(如ABC分类法),对高价值、高周转率的产品(如高端手术包)与低价值、低周转率的产品(如普通口罩)采用相同库存策略。2025年中报显示,呆滞库存(超过6个月未动销)占比约18%(3.5亿元),主要为疫情期间生产的普通口罩与防护服,这类库存未及时通过促销、捐赠或报废处理,占用了大量仓储空间与资金。
措施:整合电商平台(如京东、天猫)实时销量数据、医院采购订单、政策动态(如医保目录调整)等多源数据,构建AI需求预测模型(如LSTM神经网络),提高预测准确性。例如,针对健康消费品,可通过分析电商平台的用户评论、搜索量等数据,预测新品(如植物纤维棉柔巾)的需求趋势;针对医用耗材,可与医院建立数据共享机制,获取未来3个月的采购计划,调整生产计划。
预期效果:降低需求预测误差(目标从当前的25%降至10%以下),减少过度生产导致的库存积压。
措施:与核心供应商(如原料供应商、包装供应商)签订VMI协议,由供应商负责管理公司的原料库存。供应商通过实时获取公司的库存水平与生产计划,及时调整供货量,减少公司的原料库存占用。例如,针对医用耗材的核心原料(如无纺布),可与供应商建立VMI平台,供应商根据公司的生产计划,提前3天供货,将原料库存从当前的1个月降至1周。
预期效果:原料库存占比从25%降至15%,减少原料库存占用资金约2亿元。
措施:
预期效果:呆滞库存占比从18%降至5%以下,释放资金约3亿元。
措施:引入精益生产理念,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浪费(如过量生产、等待时间)。例如,针对医用耗材,采用“拉式生产”模式(根据客户订单安排生产),减少在制品库存;针对健康消费品,采用“柔性生产”模式(同一生产线可生产多种产品),提高生产效率。
预期效果:在制品库存占比从15%降至5%,缩短生产周期(目标从当前的20天降至10天)。
措施:
预期效果:渠道库存占比从30%降至20%,缩短整体库存周转天数(目标从142天降至100天以下)。
稳健医疗的库存高企主要因疫情后防护产品积压、需求预测不准确、供应链协同不足与库存分类管理缺失所致。通过引入大数据需求预测、推行VMI模式、优化库存分类与渠道结构,可有效降低库存周转天数,释放资金,改善现金流。预计通过上述措施,公司2026年存货周转天数可降至100天以下,营运资金占用减少约5亿元,净利润提升约8%(按2024年净利润计算)。
注:本文数据来源于券商API(2025年中报)及行业公开信息[0]。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