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达股份N型转型效果分析报告
一、战略转型背景:从传统制造到N型光伏的核心聚焦
钧达股份(002865.SZ)原为汽车塑料内外饰件龙头企业,2020年起启动重大战略调整,逐步剥离传统业务,全面聚焦太阳能电池片研发、生产与销售,尤其将N型高效电池作为核心赛道。这一转型源于两大核心驱动:
- 行业技术迭代趋势:N型电池(如TOPCon、HJT)相比传统P型电池具有更高转换效率(量产效率超25%,较P型高1-2个百分点)、更低衰减率(年衰减率<1%)及更好的温度适应性,是光伏行业从“规模扩张”向“技术升级”转型的关键方向;
- 传统业务瓶颈:汽车内外饰件市场竞争加剧,毛利率持续下滑(2019年毛利率不足15%),难以支撑长期增长。
通过十余年光伏领域的技术积累(2010年起布局光伏电池),公司成功实现业务重心转移,成为全球N型电池领域的核心玩家。
二、转型成效:产能、技术与市场份额的三重突破
(一)产能布局:40GW N型电池产能落地,规模居全球前列
根据公司公开信息[0],截至2025年6月,钧达股份已建成江苏淮安、安徽滁州两大N型电池生产基地,总产能超40GW,其中N型高效电池产能占比100%。这一产能规模不仅满足当前市场需求,更为未来3-5年的增长预留了空间(公司计划2026年将产能扩张至60GW)。
(二)技术进展:从“跟随”到“引领”的技术跨越
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2024年研发投入占比约5%),在N型电池核心技术上实现突破:
- 工艺优化:通过“半片边缘钝化”“栅线细线化”“光学性能优化”等技术,将N型电池量产效率从2023年的24.5%提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25.5%,单位成本较2024年下降约10%;
- 前沿技术储备:在BC电池(背接触电池)、钙钛矿叠层电池等领域开展研发,其中BC电池实验室效率已达27.5%,为未来技术迭代奠定基础。
(三)市场份额:专业化电池制造商中的“出货量 leader”
2023年、2024年,公司N型光伏电池出货量在专业化电池制造商(不含一体化组件企业)中连续排名全球第一,市场份额超15%[0]。这一地位源于:
- 客户资源:与隆基绿能、晶科能源、天合光能等全球主流晶硅组件企业建立长期合作,产品远销亚洲、欧洲、南美等20余个国家;
- 出口优势:2024年电池出口量全球领先,占总出货量的30%以上,2025年上半年出口占比进一步提升至51.9%[1]。
三、财务表现:转型初期高增长与行业周期的短期压力
(一)2024年:转型成功的业绩爆发
2024年,公司N型电池业务贡献了95%以上的营收,业绩实现大幅增长:
- 总营收:183.97亿元,同比增长210%(2023年为59.3亿元);
- 净利润:8.32亿元,同比增长620%(2023年为1.15亿元);
- 毛利率:约25%,较2023年提升10个百分点[1]。
这一业绩充分体现了N型转型的有效性——传统业务的剥离与光伏业务的聚焦,使公司从“低毛利、慢增长”转向“高毛利、高增长”。
(二)2025年上半年:行业环境恶化导致短期亏损
2025年以来,光伏行业进入产能过剩周期,N型电池价格较2024年下跌约30%(从1.8元/瓦降至1.2元/瓦),公司业绩出现短期压力:
- 总营收:36.63亿元,同比下降42%(2024年上半年为63.1亿元);
- 净利润:-2.64亿元(亏损),同比下降132%[1]。
但需明确,这一亏损并非公司自身运营问题,而是行业整体性供给过剩导致的价格挤压。公司核心竞争力(产能、技术、客户)未受影响,且通过海外业务扩张对冲了部分压力(2025年上半年海外销售占比51.9%,较2024年提升28个百分点)。
(三)资金实力:A+H上市后的融资能力提升
2025年5月,公司成功登陆香港联交所,募集资金净额12.9亿港元,成为国内少数拥有“A+H”双资本平台的光伏企业。这一举措显著提升了公司的:
- 融资能力:未来可通过港股市场进行股权融资或债券发行,支撑全球化产能建设;
- 资金流动性:截至2025年6月,公司货币资金余额达42.59亿元,较2024年末增长35%[1],为应对行业周期波动提供了充足缓冲。
四、市场竞争力:全球化与技术壁垒的双重保障
(一)全球化布局:从“产品出口”到“产能本地化”
公司不仅通过产品出口拓展海外市场,更加速海外产能建设,计划在欧洲、北美建立N型电池生产基地,目标是:
- 融入海外本土产业链,规避贸易壁垒(如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
- 面向高附加值市场(如欧洲户用光伏、北美工商业光伏),提高产品售价(海外市场售价较国内高10%-15%)。
2025年上半年,公司海外业务收入占比已达51.9%,成为业绩的重要支撑[1]。
(二)技术壁垒:N型电池的“护城河”
公司在N型电池领域的技术积累形成了显著壁垒:
- 专利储备:截至2025年6月,拥有N型电池相关专利超200项,其中发明专利占比30%;
- 工艺经验:十余年的光伏电池生产经验,使公司在电池片的一致性、稳定性上优于竞争对手(产品良率达98%以上,较行业平均高2个百分点)。
五、转型挑战与未来展望
(一)当前挑战:行业周期与技术迭代压力
- 行业供给过剩:2024年以来,国内N型电池产能扩张过快(全年新增产能超100GW),导致供给超过需求,价格持续下跌,短期内难以企稳;
- 技术迭代风险:HJT、钙钛矿等新型电池技术的快速发展,可能对现有N型电池(TOPCon)形成替代压力,公司需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以保持领先。
(二)未来展望:长期向好的核心逻辑
- 行业集中度提升: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推进,落后产能(如低效P型电池、技术落后的N型电池)将逐步退出,行业集中度有望从2024年的60%提升至2026年的80%,钧达作为龙头企业将受益于份额扩张;
- 技术升级驱动:N型电池仍是未来3-5年的主流技术,公司在BC电池、钙钛矿叠层等领域的研发投入,将确保其在技术迭代中保持领先;
- 全球化红利:海外市场(如欧洲、北美)光伏需求增长迅速(2025年欧洲光伏装机量预计增长40%),公司的海外产能建设与本地化服务,将使其充分享受这一红利。
六、结论:转型成效显著,长期价值凸显
钧达股份的N型转型已取得阶段性成功:从传统制造企业转型为全球N型电池龙头,产能规模、技术实力、市场份额均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尽管2025年上半年受行业环境影响业绩下滑,但海外业务增长、A+H上市后的资金实力及全球化布局为长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光伏行业供给侧改革与集中度提升,公司作为龙头企业,有望在未来2-3年实现业绩修复与价值提升。长期来看,N型电池的技术迭代与全球化拓展,将推动公司进入“高质量增长”阶段。
(注:数据来源均为券商API数据[0]及公司公开披露信息[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