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深入分析立讯精密汽车业务的增长动力,包括新能源与智能汽车行业趋势、技术研发、客户拓展与供应链整合、产能布局优化等核心因素,揭示其未来增长潜力。
立讯精密(002475.SZ)作为全球电子连接器龙头企业,其业务布局涵盖消费电子、汽车及通讯设备等领域。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NEV)与智能汽车产业的爆发,汽车业务已成为立讯精密的核心增长引擎之一。本文通过行业背景、公司业务布局、增长动力拆解及财务支撑等维度,系统分析立讯精密汽车业务的增长逻辑与未来潜力。
全球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从2020年的4.2%快速提升至2024年的27.7%(数据来源:中汽协),中国市场渗透率更是高达36.7%。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如电池、电机、电控)及配套系统(如高压回路、智能座舱)对连接器、线束等零部件的需求大幅增长。例如,一辆新能源汽车的连接器使用量约为传统燃油车的2-3倍,价值量更是提升至5-8倍(数据来源:产业调研)。
智能汽车(如ADAS、自动驾驶、车机系统)需要大量高速数据传输线束(如以太网线束)、高精度传感器连接器及智能座舱解决方案。据IDC预测,2025年全球智能汽车市场规模将达到1.2万亿美元,其中汽车电子零部件占比将从2020年的35%提升至45%,为立讯精密的技术升级提供了广阔空间。
立讯精密的汽车业务始于2015年,最初聚焦于传统燃油车的连接器与线束产品。随着新能源与智能汽车的崛起,公司逐步拓展至高压连接器、高速数据传输线束、智能座舱部件等高端领域,形成了“零部件-系统解决方案”的垂直整合布局:
如前所述,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快速提升与智能汽车的普及,直接带动了汽车连接器、线束等零部件的需求增长。立讯精密作为连接器龙头,凭借多年的技术积累与制造经验,得以快速切入新能源与智能汽车供应链,分享行业增长红利。
立讯精密的研发投入持续增长,2025年上半年研发支出达45.94亿元(占总收入的3.69%),其中汽车业务的研发投入占比约为20%(数据来源:公司年报)。研发方向聚焦于高压连接器的小型化与轻量化、高速数据传输线束的抗干扰技术及智能座舱的集成化解决方案。例如,公司开发的“高压连接器一体化成型技术”将产品重量降低了15%,成本下降了10%,显著提升了产品竞争力。
立讯精密凭借消费电子领域的客户资源(如苹果、华为),逐步切入新能源车企供应链。据公开信息,公司已与特斯拉、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头部企业建立合作,提供高压连接器、线束等产品。此外,公司通过垂直整合供应链(如自行生产塑料外壳、端子等核心组件),降低了原材料成本与供应链风险,提升了交付能力。
立讯精密在国内(广东、江西、江苏)及海外(越南、墨西哥)拥有100余家生产基地,其中汽车业务的产能占比约为15%(数据来源:公司公告)。2025年,公司计划在安徽合肥新建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产能将提升30%,以满足新能源车企的订单需求。全球化的产能布局不仅降低了地缘政治风险,还提升了对客户的响应速度。
立讯精密的研发投入与专利数量呈正相关关系。截至2024年底,公司拥有汽车领域专利23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占比约35%(数据来源:国家专利局)。这些专利不仅提升了产品的技术壁垒,还为公司带来了较高的产品附加值(如高压连接器的毛利率约为25%,高于传统连接器的18%)。
虽然公司未单独披露汽车业务的收入,但据产业调研,2024年汽车业务收入约为80亿元,占总收入的5%左右;2025年上半年,汽车业务收入增速约为40%(高于公司整体收入增速的15%)。随着新能源与智能汽车订单的逐步释放,汽车业务的收入占比有望在2026年提升至8%以上。此外,汽车业务的毛利率(约22%)高于消费电子业务(约18%),成为公司利润率提升的重要支撑。
立讯精密凭借技术研发、客户资源、产能布局的优势,有望在汽车业务领域实现快速增长。预计2025-2027年,汽车业务收入复合增长率将达到35%,成为公司的第二大收入来源。此外,公司计划通过并购(如收购汽车零部件企业)进一步拓展业务范围,提升市场份额。
立讯精密汽车业务的增长动力源于行业趋势的驱动、技术研发的支撑、客户拓展与供应链整合、产能布局的优化。随着新能源与智能汽车产业的持续发展,公司汽车业务的收入占比与利润率将逐步提升,成为公司长期增长的核心引擎。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