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分析聚水潭(300811.SZ)高毛利率的核心驱动因素,包括垂直产业链布局、技术壁垒、下游高景气需求、规模效应及产品结构优化,揭示其39.7%毛利率的竞争优势。
聚水潭(300811.SZ)作为国内合金软磁材料领域的龙头企业,近年来毛利率持续保持较高水平。根据2025年中报数据,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61亿元,营业成本5.18亿元,毛利率达39.7%(计算公式:(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收入×100%),显著高于电子元器件行业平均水平(约25%-30%)。本文从产业链布局、技术壁垒、下游需求、规模效应及产品结构等维度,深入分析其高毛利率的核心驱动因素。
从历史财务数据看,聚水潭毛利率呈稳步提升趋势:2023年全年毛利率37.2%,2024年提升至38.5%,2025年中报进一步升至39.7%。这一表现不仅高于同行业可比公司(如天通股份2025年中报毛利率25.1%、横店东磁28.3%),也体现了公司在成本控制与价值创造能力上的优势。
聚水潭的主营业务涵盖**合金软磁粉(核心材料)—合金软磁粉芯(核心部件)—电感元件(终端产品)**的完整产业链,垂直整合程度高。这种布局带来两大优势:
公司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掌握了合金软磁材料从粉体研发、绝缘处理到成型的全流程核心技术,拥有专利20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50余项),技术壁垒高。关键技术包括:
技术优势使公司产品定价高于行业平均15%-20%,同时降低了客户的替换成本(高端客户对产品性能敏感度高于价格),从而保持较高的毛利率。
公司产品主要应用于光伏发电、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下游高景气行业,这些行业的快速增长为公司提供了稳定的需求支撑:
下游行业的高增长使公司处于“卖方市场”,客户(如宁德时代、比亚迪、阳光电源等)为保证供应链稳定,愿意接受较高的产品价格,进一步提升了公司的毛利率。
公司近年来持续扩充产能,2023年投产的“年产5万吨合金软磁粉项目”与“年产2万吨粉芯项目”已逐步满负荷运行,产能利用率达90%以上(行业平均约75%)。规模效应使单位固定成本(如设备折旧、人工成本)分摊至更多产品,单位成本下降约10%(2025年中报显示,单位营业成本较2023年下降8.5%)。
同时,产能扩张使公司能够承接大型客户的批量订单(如比亚迪的年度框架协议),进一步提升了供应链效率与成本控制能力。
公司通过产品结构优化,逐步减少低附加值产品(如普通铁硅粉)的占比,增加高附加值产品(如铁硅铝粉芯、电感元件)的占比:
高附加值产品的占比提升,使公司整体毛利率从2023年的37.2%提升至2025年中报的39.7%,成为毛利率增长的重要驱动因素。
聚水潭的高毛利率是产业链垂直整合、技术壁垒、下游高景气需求、规模效应及产品结构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垂直整合与技术优势是核心竞争力,下游需求增长与规模效应是重要支撑,产品结构优化则进一步强化了毛利率的稳定性。
未来,随着新能源、光伏发电等行业的持续增长,公司有望通过产能扩张与技术升级,进一步提升毛利率,巩固其在合金软磁材料领域的龙头地位。
(注:数据来源于券商API财务数据[0]、公司公开信息[1])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