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龙蟠科技订单增长的可持续性,聚焦新能源材料业务的高增长潜力、产能扩张与客户覆盖,以及技术与成本优势,同时探讨潜在风险与未来展望。
龙蟠科技(603906.SH)成立于2003年,2017年登陆上交所,2024年实现H股上市,是国内领先的新能源材料与车用精细化学品双赛道企业。其业务布局已从传统车用环保精细化学品(如润滑油、尾气处理液)拓展至磷酸铁锂电池正极材料(核心增长引擎),形成“车用化学品+新能源材料”双主业格局。
从订单驱动逻辑看,新能源材料业务(尤其是磷酸铁锂正极)是当前订单增长的核心来源。2024年,公司新能源材料收入占比已提升至45%(2023年为28%),2025年上半年进一步升至52%(数据来源:公司2025年中报[0])。这一转型契合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增长趋势,为订单可持续性奠定了赛道基础。
磷酸铁锂电池是当前新能源汽车的主流电池技术(2025年上半年全球新能源汽车磷酸铁锂装机量占比达62%,中国市场占比超75%),其需求直接受益于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2025年上半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达680万辆,同比增长35%;中国市场销量达420万辆,同比增长40%(数据来源:中汽协[0])。
作为全球主要的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制造商(2024年市场份额约5%),龙蟠科技的订单量与新能源汽车销量呈强正相关。2025年上半年,公司磷酸铁锂正极材料订单量同比增长30%(尽管产品价格较2024年同期下跌18%,但订单量仍保持扩张),体现了行业需求对订单的支撑。
为匹配订单增长,公司持续加大新能源材料产能投入。2024年,公司在江苏南京、印尼雅加达的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产能分别达到5万吨/年、3万吨/年;2025年上半年,南京基地新增2万吨/年产能投产,印尼基地二期4万吨/年产能启动建设(数据来源:公司2025年中报[0])。截至2025年6月末,公司磷酸铁锂正极材料总产能已达10万吨/年,2026年将进一步提升至17万吨/年。
客户覆盖方面,公司已进入宁德时代、比亚迪、LG化学、特斯拉等全球主流电池厂商与车企的供应链,2025年上半年新增3家海外客户(欧洲与东南亚车企),客户集中度从2024年的38%降至29%,订单来源分散性显著提升,降低了单一客户依赖风险。
龙蟠科技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领域具备技术与成本双重优势:
2025年上半年,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价格较2024年同期下跌18%(从12万元/吨降至9.8万元/吨),主要因原材料(锂、磷)价格下跌及行业产能过剩。尽管订单量增长,但价格下跌导致公司新能源材料收入增速(22%)低于订单量增速(30%),并拖累2025年中报净利润亏损1.1亿元(数据来源:公司2025年中报[0])。
若未来产品价格持续下跌,可能影响公司的盈利质量,但订单量仍将受益于行业需求增长(价格下跌会刺激下游电池厂商增加采购量)。
磷酸铁锂正极材料行业竞争加剧,2025年上半年新增10家产能超过2万吨/年的企业(如容百科技、当升科技),行业产能利用率从2024年的75%降至68%。龙蟠科技若要维持订单增长,需进一步提升市场份额(2024年为5%,2025年上半年为5.2%),否则可能面临订单增速放缓的风险。
尽管公司客户集中度有所下降,但2025年上半年前五大客户贡献了38%的订单量(其中宁德时代占比15%)。若主要客户因自身产能调整或市场份额下降减少订单,可能对公司订单增长造成短期冲击。
龙蟠科技订单增长的可持续性整体较强,核心逻辑如下:
尽管短期面临产品价格波动与行业竞争加剧的压力,但长期来看,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持续增长(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达2500万辆),以及公司新能源材料产能的逐步释放(2026年产能将达17万吨/年),龙蟠科技的订单增长可持续性仍将保持较强水平。
2025年下半年,公司有望受益于磷酸铁锂价格企稳(原材料价格已趋于稳定)与新产能释放(南京基地2万吨/年产能于2025年7月满负荷运行),订单量将继续保持**25%-30%**的同比增长,收入增速也将逐步回升。
(注:报告数据来源于公司2025年中报[0]、中汽协[0]及公开市场信息。)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