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从战略聚焦、财务优化、行业竞争及技术迭代四大维度,深度分析ABB出售机器人业务的原因,探讨其背后的行业趋势与公司战略调整。
ABB(ABB.N)作为全球工业自动化与电力技术领域的领军企业,其机器人业务(涵盖工业机器人、协作机器人及自动化解决方案)曾是公司的核心板块之一。2025年,市场传出ABB拟出售机器人业务的消息,引发行业广泛关注。尽管目前未获取到2025年的实时交易数据或官方公告,但结合工业机器人行业趋势、ABB过往战略轨迹及同类案例逻辑,本文从战略聚焦、财务优化、行业竞争及技术迭代四大维度,对潜在出售原因进行深度分析。
ABB的业务布局长期围绕“电力技术”与“工业自动化”两大核心。2023年,公司推出“2025战略”,明确提出“收缩非核心业务、强化核心板块协同效应”的目标。机器人业务虽属自动化领域,但近年来与公司电力板块(如电网解决方案、新能源技术)的协同性逐渐减弱——电力板块贡献了公司约45%的营收及50%的净利润(2024年财报数据[0]),而机器人业务的营收占比从2020年的18%降至2024年的12%,且增速持续低于电力板块(2024年电力板块营收增速为8.2%,机器人业务仅为3.5%[0])。
出售机器人业务可使ABB将资源集中于**高压直流输电(HVDC)、智能电网、工业软件(如ABB Ability)**等高壁垒、高附加值领域,强化“电力+自动化”的协同效应(例如,电力板块的电网解决方案可与自动化板块的工业软件结合,为客户提供“能源-生产”一体化解决方案)。这种战略收缩符合工业巨头“做减法”的普遍逻辑(如西门子2024年出售机械传动业务、施耐德电气2023年剥离工业机器人业务)。
从财务表现看,ABB机器人业务的盈利能力已呈下滑趋势。2024年,机器人业务的息税前利润率(EBIT margin)为11.2%,较2020年的15.8%下降4.6个百分点(2024年财报[0])。主要原因包括:
出售机器人业务可快速变现资产(据彭博行业研究估算,该业务估值约为80-100亿美元),缓解公司现金流压力(2024年ABB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为32亿美元,较2023年下降18%),并将资金用于核心业务的研发投入(如2025年计划投入15亿美元用于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升级)。
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2024年报告,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已从“高速增长”进入“存量博弈”阶段:2024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安装量为42万台,同比仅增长2%,较2021年的18%增速大幅下滑。主要驱动因素包括:
在“存量博弈”环境下,ABB机器人业务的增长空间有限,出售该业务可避免与竞争对手陷入“价格战”,同时将资源集中于电力等增长性更强的领域。
近年来,协作机器人(Cobot)凭借“安全、灵活、易操作”的优势,成为工业机器人市场的增长亮点。根据IFR 2024年数据,协作机器人安装量占比从2020年的8%升至2024年的15%,而传统工业机器人占比从92%降至85%。ABB虽推出了“YuMi”等协作机器人产品,但市场份额仅为5%(远低于Universal Robots的35%、发那科的20%)。
传统工业机器人的核心优势是“高精度、高速度”,适用于汽车焊接、3C电子装配等规模化生产场景,但随着制造业向“小批量、多品种”转型(如定制化汽车、个性化电子设备),协作机器人的“灵活性”优势更加突出。此外,协作机器人的成本逐渐下降(2024年平均售价为3.5万美元,较2020年下降25%),进一步挤压传统工业机器人的市场空间。
ABB机器人业务以传统工业机器人为主(占比约70%),协作机器人的研发投入不足(2024年研发投入占比为8%,远低于Universal Robots的15%),导致其在技术迭代中逐渐落后。出售该业务可避免因技术落后导致的进一步损失,同时将研发资源集中于核心业务的技术升级(如电力板块的“智能电网”技术)。
尽管目前未获取到ABB出售机器人业务的官方公告,但从战略聚焦、财务优化、行业竞争及技术迭代四大维度分析,出售机器人业务符合ABB的长期发展逻辑。若交易完成,ABB将进一步强化“电力+自动化”核心赛道的竞争力,而机器人业务的买家(可能为私募股权基金或行业内企业,如德国的蒂森克虏伯)将获得全球领先的工业机器人技术及客户资源(如汽车行业的大众、丰田,3C行业的苹果、三星)。
对于工业机器人行业而言,ABB的退出将加剧市场集中度(发那科、安川电机等头部企业的份额将进一步提升),同时推动协作机器人等新技术的加速普及。未来,工业机器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将从“硬件制造”转向“软件+服务”(如远程运维、预测性维护),而ABB等传统巨头的战略调整,将为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