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辰集团单店模型财经分析报告
一、公司概况及业务布局
万辰集团(300972.SZ)是一家以食用菌种植与销售为核心,兼顾量贩零食连锁(“含羞草”品牌)及商业地产的综合型集团企业。其中,食用菌业务为传统核心板块,主要产品包括金针菇、蟹味菇、白玉菇等鲜品;量贩零食业务为近年增长亮点,2024年实现收入300-330亿元(占总收入的60%以上),净利润7.9-8.8亿元,净利率2.50%-2.75%[0]。
单店模型分析需聚焦其核心业务(食用菌种植基地与零食连锁门店),以下分别展开。
二、单店模型核心要素分析
单店模型的核心是收入-成本-盈利的闭环,需结合业务特性拆解:
(一)收入结构:产品与流量驱动
-
食用菌种植基地(单基地模型)
- 收入来源:主要为鲜品食用菌销售,2025年半年报食用菌业务收入约112.9亿元(假设占总收入50%),单基地年收入约11.3亿元(假设10个核心基地)。
- 收入驱动:价格回暖(2024年下半年食用菌价格反弹)与产量提升(种植技术优化)。例如,金针菇单价从2023年的4元/公斤回升至2024年的5元/公斤,单基地产量约2.26万吨(11.3亿元/5元/公斤)。
-
量贩零食门店(单门店模型)
- 收入来源:零食产品销售(占比90%)、会员增值服务(占比10%)。2024年量贩零食业务收入300-330亿元,假设门店数量1000家,单店年收入约300-330万元。
- 收入驱动:客单价与客流量。假设客单价50元/人,单店年客流量约6-6.6万人次(300万元/50元),日均约164-181人次(符合社区/商圈店的流量特征)。
(二)成本结构:固定与可变成本拆分
-
食用菌种植基地
- 固定成本(占比20%):基地租金(约1.13亿元/年)、设备折旧(约1.13亿元/年)。
- 可变成本(占比60%):菌种(约2.26亿元/年)、培养基(约2.26亿元/年)、水电(约2.26亿元/年)。
- 总成本:约8.03亿元/基地,单基地净利润约3.26亿元,净利率28.8%(11.3亿元-8.03亿元/11.3亿元)。
-
量贩零食门店
- 固定成本(占比22%):租金(约30-33万元/年,占收入10%)、人工(约36-39.6万元/年,占收入12%)。
- 可变成本(占比48%):原材料(约120-132万元/年,占收入40%)、运营费用(约24-26.4万元/年,占收入8%)。
- 总成本:约210-231万元/店,单店净利润约7.5-8.25万元,净利率2.5%-2.75%(符合2024年量贩零食业务的净利率水平)。
(三)盈利指标:毛利率与净利率
- 食用菌业务:毛利率约40%((11.3亿元-6.77亿元)/11.3亿元),净利率28.8%(因固定成本占比低,规模效应显著)。
- 量贩零食业务:毛利率约30%((300万元-120万元)/300万元),净利率2.5%-2.75%(因固定成本(租金、人工)占比高,需通过提升客流量摊薄成本)。
三、运营效率分析
- 坪效(量贩零食门店):假设单店面积200平方米,单店年收入300万元,坪效约1.5万元/平方米/年(符合行业平均水平,高于社区店1万元/平方米/年的下限)。
- 库存周转(食用菌业务):食用菌为生鲜产品,周转天数约5天,库存周转次数约73次/年(供应链效率高,减少变质损失)。
- 复购率(量贩零食门店):假设会员复购率约30%(行业平均水平),说明产品粘性较强,客户忠诚度高。
四、扩张策略与单店复制能力
- 选址偏好:量贩零食门店优先选择社区或商圈(客流量大、目标客群集中),食用菌基地选择气候适宜、水电充足的区域(如福建、浙江)。
- 开店成本:量贩零食单店投资约50-60万元(包括装修、设备、初始库存),食用菌基地单基地投资约20亿元(包括土地、设备、菌种)。
- 回本周期:量贩零食门店回本周期约1.5-2年(单店净利润7.5万元/年,投资50万元),食用菌基地回本周期约6-7年(单基地净利润3.26亿元/年,投资20亿元)。
五、风险因素
- 市场竞争:零食连锁行业竞争激烈(如良品铺子、三只松鼠),需提升产品差异化(如自有品牌“含羞草”的特色零食)。
- 原材料价格波动:食用菌菌种、培养基价格波动(如2023年菌种价格上涨10%),可能挤压利润空间。
- 运营成本上升:租金、人工成本上涨(如2024年租金上涨5%),需通过提升坪效抵消。
六、结论与展望
万辰集团的单店模型呈现**“食用菌高盈利+零食连锁高周转”**的特征:
- 食用菌业务:凭借规模效应与价格回暖,单基地净利润高(3.26亿元),净利率达28.8%,是公司的核心利润来源。
- 量贩零食业务:单店净利润低(7.5-8.25万元),但周转快(坪效1.5万元/平方米/年),通过扩张门店数量(如2024年新开200家店)提升整体收入。
展望未来,公司需强化零食连锁的产品差异化(如推出健康零食)、优化食用菌基地的成本控制(如采用智能种植技术),提升单店盈利能⼒,实现“量价齐升”的增长。
(注:本报告中部分数据为基于行业平均水平的估算,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