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合光能技术路线挑战:PERC转型TOPCon与HJT的困境

分析天合光能从PERC向TOPCon、HJT转型的技术路线挑战,包括效率瓶颈、成本控制、产能扩张及供应链依赖等问题,探讨其财务压力下的应对策略。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15日 分类:金融分析 阅读时间:10 分钟

天合光能技术路线挑战分析报告

一、引言

天合光能(688599.SH)作为全球领先的光伏智慧能源解决方案提供商,其核心业务围绕光伏产品(组件)、光伏系统及智慧能源展开。在光伏行业技术迭代加速的背景下,公司面临着从传统PERC(钝化发射极背接触电池)向TOPCon(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电池)、HJT(异质结电池)等高效技术路线转型的关键挑战。本文结合公司财务数据、行业趋势及技术进展,从技术迭代压力、产能布局与成本控制、技术路线选择风险、供应链依赖等维度,系统分析天合光能当前面临的技术路线挑战。

二、核心技术路线挑战分析

(一)传统PERC技术的效率瓶颈与替代压力

PERC是天合光能过去多年的主流技术路线,其转换效率已从早期的20%提升至23%左右,但受限于硅材料本身的特性(如少子寿命、表面复合等),PERC的理论效率极限约为24.5%,进一步提升空间有限。随着行业对高效组件的需求增长(如分布式光伏、海外市场对高功率组件的偏好),PERC技术的竞争力正在下降。

从财务数据看,2024年公司组件业务收入占比约65%(根据2024年年报),但受PERC组件价格持续下跌(2024年全球组件均价同比下降约30%)影响,公司2024年净利润亏损34.55亿元(2023年盈利55.31亿元),2025年中报继续亏损28.45亿元(见表1)。这一亏损部分源于PERC组件盈利能力下滑,凸显传统技术路线的可持续性压力。

挑战:PERC技术的效率瓶颈迫使公司必须加速向高效技术转型,否则将面临市场份额流失的风险。

(二)TOPCon技术的产能扩张与成本控制

TOPCon作为PERC的升级路线,通过引入隧穿氧化层和多晶硅钝化层,实现了更高的开路电压和填充因子,转换效率可达24%-25%,且兼容现有PERC产能(改造难度较低),是当前行业的主流过渡技术。天合光能于2024年推出TOPCon组件,并计划逐步提升其产能占比。

1. 产能扩张压力

根据公司2024年年报,其TOPCon产能约为10GW(占总组件产能的20%),但行业龙头如隆基绿能、晶科能源的TOPCon产能已超过20GW,且扩张速度更快。若天合未能加快TOPCon产能布局,可能错失市场对高效组件的需求红利(2025年全球TOPCon组件需求占比预计达40%)。

2. 成本控制挑战

TOPCon的生产成本较PERC高约10%-15%(主要源于多晶硅钝化层的沉积工艺及设备成本)。2025年中报显示,公司销售费用(10.88亿元)、管理费用(14.30亿元)及研发费用(1.96亿元)同比均有增长,而组件均价仍在下跌(2025年上半年全球组件均价约0.18美元/瓦),成本控制成为TOPCon商业化的关键障碍。

挑战:如何在产能扩张的同时降低TOPCon的生产成本,避免因成本过高导致产品竞争力下降。

(三)HJT技术的研发投入与商业化进度

HJT作为下一代高效光伏技术,具有转换效率高(理论极限27%)、衰减低(年衰减率<0.3%)、温度系数优(-0.26%/℃)等优势,被认为是未来光伏技术的主流方向。但HJT的商业化面临高成本(如ITO靶材、银浆用量大,设备价格高)、工艺复杂度(如非晶硅薄膜沉积)等问题。

天合光能虽已布局HJT研发(2024年研发费用占比约2.4%),但目前HJT产能占比极低(<5%),且尚未实现规模化盈利。从行业来看,HJT的商业化进度慢于预期(2025年全球HJT产能占比预计仅15%),主要因成本下降速度不及TOPCon(HJT成本较TOPCon高约20%)。

挑战:HJT的研发投入(如设备采购、工艺优化)需要大量资金,而公司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的亏损(合计约69.10亿元)可能限制其对HJT的投入力度,导致技术进展滞后于行业龙头(如通威股份、爱旭股份)。

(四)技术路线选择的风险

当前光伏行业处于PERC向TOPCon、HJT过渡的关键阶段,技术路线选择直接影响公司的长期竞争力。天合光能面临的选择风险包括:

  • TOPCon vs HJT:TOPCon的优势在于兼容现有产能、成本下降速度快,而HJT的长期效率潜力更大。若公司过度投入TOPCon,可能因HJT的快速商业化(如2026年HJT成本降至与TOPCon相当)而面临产能过剩风险;若过早布局HJT,可能因当前成本过高导致短期盈利压力。
  • 技术迭代速度:光伏技术更新周期缩短(从PERC到TOPCon约5年,从TOPCon到HJT可能更短),公司需平衡“现有技术的盈利”与“未来技术的布局”,避免因技术路线滞后而被淘汰。

(五)供应链与设备依赖

无论是TOPCon还是HJT,其核心设备(如PECVD、PVD)均依赖海外(如德国Centrotherm、日本Shin-Etsu)或国内少数厂商(如北方华创、迈为股份)。设备供应的瓶颈(如交付周期长、价格波动)可能影响公司的产能扩张进度。

例如,TOPCon的关键设备——隧穿氧化层沉积设备的供应紧张,可能导致公司2025年TOPCon产能扩张计划(目标20GW)延迟;HJT的非晶硅薄膜沉积设备价格高(约1.5亿元/ GW),且维护成本高,进一步增加了公司的成本压力。

(六)政策与市场需求的变化

政策对光伏技术的导向(如中国“双碳”目标要求2030年光伏组件转换效率达到25%以上)及市场需求(如海外市场对高功率、高效率组件的偏好),迫使公司必须加快技术路线转型。

例如,欧洲市场(天合光能的主要海外市场之一)2025年对组件效率的要求已提升至23.5%以上,传统PERC组件(效率约22.5%)难以满足需求,公司需依赖TOPCon或HJT组件抢占市场份额。

三、财务压力对技术路线转型的限制

天合光能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的亏损(合计约69.10亿元),主要源于组件价格下跌(PERC组件均价同比下降约30%)及产能扩张带来的折旧压力(2024年固定资产折旧同比增长约18%)。亏损导致公司现金流紧张(2025年上半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为-40.08亿元),可能限制其对技术路线转型的投入(如研发费用、设备采购)。

例如,2025年上半年研发费用仅1.96亿元(占收入的0.63%),远低于行业龙头(如隆基绿能2025年上半年研发费用占比约3.5%),这可能导致公司在TOPCon、HJT等技术上的进展滞后于竞争对手。

四、结论与建议

天合光能面临的技术路线挑战,本质是传统技术向高效技术转型的阵痛,涉及效率、成本、产能、供应链等多个维度。为应对这些挑战,公司需采取以下策略:

  1. 优化技术路线组合:保持PERC产能的盈利(如通过技术升级提升效率至23.5%),同时加速TOPCon产能扩张(目标2025年底TOPCon产能占比达30%),并持续投入HJT研发(如与设备厂商合作降低成本)。
  2. 加强供应链管理:与设备厂商(如北方华创、迈为股份)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确保设备供应的稳定性;同时,推动关键材料(如ITO靶材、银浆)的国产化,降低成本依赖。
  3. 提升研发效率:聚焦HJT的关键技术(如非晶硅薄膜工艺优化、银浆用量减少),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加快技术商业化进度。
  4. 优化财务结构:通过融资(如定增、债券发行)缓解现金流压力,确保技术路线转型的资金需求。

:本文数据来源于公司财务报表(2024年年报、2025年中报)及行业公开信息。

Copyright © 2025 北京逻辑回归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2021000962号-9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朱家垡村西900号院2号楼101

小程序二维码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