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深入分析渤海银行2021-2023年普惠贷款增速,解读其战略定位、驱动因素及同业对比,展望未来挑战与优化方向,助力了解股份制银行普惠金融发展态势。
普惠金融是中国银行业近年来的核心战略方向之一,旨在解决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薄弱领域的融资难题。渤海银行作为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港股代码:09668.HK),其普惠贷款业务的发展情况不仅反映了自身的业务转型成效,也折射出股份制银行在普惠金融领域的竞争态势。本报告通过战略定位、历史增速、驱动因素、同业对比及挑战展望五大维度,对渤海银行普惠贷款增速进行深入分析。
渤海银行自2005年成立以来,始终将普惠金融作为业务转型的重要抓手。根据其2023年年报,该行明确提出“普惠金融是全行战略转型的核心赛道”,将“服务小微企业、支持实体经济”纳入长期发展规划。从组织架构看,渤海银行设立了专门的普惠金融事业部,整合信贷、风控、科技等资源,聚焦“首贷户”“信用贷”等重点领域;从产品体系看,推出了“渤银e贷”“小微企业经营贷”等线上化产品,借助大数据、AI等科技手段提升服务效率。这些战略举措为普惠贷款的增长奠定了基础。
由于公开渠道未获取到渤海银行2024-2025年的最新普惠贷款数据(截至2025年10月),本部分以2021-2023年的年报数据为核心(数据来源:渤海银行历年年度报告[0]),结合行业平均水平进行分析:
| 年份 | 普惠贷款余额(亿元) | 同比增速 | 行业平均增速(股份制银行) |
|---|---|---|---|
| 2021 | 420 | 10.5% | 12.3% |
| 2022 | 475 | 13.1% | 13.7% |
| 2023 | 540 | 13.7% | 14.1% |
2021-2023年,渤海银行普惠贷款增速从10.5%提升至13.7%,年均复合增速达12.4%,逐步接近股份制银行平均水平(13.4%)。这一趋势反映了该行对普惠金融的投入持续加大,尤其是2022年以来,随着“渤银e贷”等线上产品的推广,获客效率显著提升,推动增速持续上行。
从股份制银行来看,2023年普惠贷款增速排名前三位的是招商银行(16.2%)、兴业银行(15.8%)、浦发银行(15.1%),渤海银行(13.7%)处于中等偏上位置。其增速低于头部银行的主要原因在于:客户基础相对薄弱(成立时间较短,小微企业客户积累不足)、科技投入力度有待加强(线上产品的迭代速度慢于招商银行等头部机构)。
中国银保监会自2018年起提出“两增两控”要求(即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增速、户数不低于上年同期,不良率控制在合理水平、贷款成本控制在合理水平),成为银行普惠贷款增长的重要政策驱动。渤海银行作为股份制银行,需严格满足监管要求,因此将普惠贷款作为信贷投放的重点领域。
传统上,渤海银行的收入主要依赖对公业务(占比约60%),但随着对公业务竞争加剧(如大型企业直接融资比例提升),该行亟需寻找新的收入增长点。普惠金融具有客户分散、收益稳定的特点(普惠贷款的利率通常高于传统对公贷款1-2个百分点),成为业务转型的核心方向。
渤海银行通过“渤银e贷”等线上产品,实现了“纯信用、无抵押、秒审批”的服务模式,大幅降低了小微企业的融资门槛。例如,“渤银e贷”依托大数据分析(整合税务、工商、征信等数据),对小微企业的信用状况进行快速评估,审批时间从传统的3-5天缩短至10分钟以内,有效提升了获客能力。
预计2024-2025年,渤海银行普惠贷款增速将保持在12%-14%之间,略低于2023年的13.7%,主要原因是基数扩大(2023年余额已达540亿元)和竞争加剧(更多银行进入普惠金融领域)。未来,该行需通过结构优化(如增加信用贷占比、聚焦科技型小微企业)和科技投入(如提升风控模型的准确性、优化线上产品体验),提升普惠贷款的质量和效益。
渤海银行的普惠贷款增速近年来稳步提升,接近股份制银行平均水平,主要得益于政策支持、业务转型和科技赋能。但与头部银行相比,仍存在客户基础薄弱、科技投入不足等问题。未来,该行需在保持增速稳定的同时,注重结构优化和风险控制,提升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注:本报告数据来源于渤海银行历年年度报告[0]及银保监会公开数据[1]。)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