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中旬 小米汽车自动驾驶技术进展分析:低成本高体验路线

深度解析小米汽车自动驾驶技术进展,涵盖纯视觉路线、L3级量产计划、研发投入及市场竞争优势,展望其在中高端市场的潜力与挑战。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16日 分类:金融分析 阅读时间:8 分钟

小米汽车自动驾驶技术进展财经分析报告

一、引言

小米汽车作为小米集团的核心战略业务,自2021年宣布入局以来,自动驾驶技术一直是其差异化竞争的关键赛道。截至2025年,小米汽车在自动驾驶领域的研发投入、技术突破及量产进度均取得显著进展,成为其估值提升的重要支撑。本报告从技术路线、测试与量产进度、研发投入、市场竞争四大维度,结合最新公开信息,对小米汽车自动驾驶技术进展进行深度分析。

二、技术路线:纯视觉为主,多传感器融合为辅的“低成本高体验”路线

小米汽车自动驾驶技术的核心逻辑是**“用算法替代硬件,降低成本的同时保持体验”**。其技术路线可总结为:

  1. 纯视觉感知为基础:采用自研的“小米视觉Transformer”(Mi-ViT)算法,基于8颗高清摄像头(含4颗环视、2颗前向、2颗侧方)实现对行人、车辆、道路标识等目标的精准识别,识别准确率达99.5%(基于2025年Q2测试数据)。该算法通过海量道路数据训练,具备强抗干扰能力,可应对暴雨、夜间等复杂场景。
  2. 多传感器融合为补充:在纯视觉基础上,搭载1颗激光雷达(禾赛科技定制款,测距精度±2cm)、5颗毫米波雷达(前向1颗、侧方4颗)及12颗超声波雷达,实现“视觉+激光雷达”的双重感知,提升对远距离目标(如150米外的静止障碍物)的检测能力。
  3. 核心算法自研:小米汽车自动驾驶团队(约1200人,占小米汽车总研发人员的40%)自主研发了感知、决策、规划全栈算法,其中“动态路径规划算法”可根据实时交通状况(如拥堵、变道)调整行驶路线,响应时间小于0.5秒;“拟人化控制算法”则模拟人类驾驶员的操作习惯(如平稳加速、柔和刹车),提升乘坐舒适性。

三、测试与量产进度:L3级自动驾驶即将量产,城市NOA成核心卖点

1. 测试进展:路测里程超200万公里,覆盖多场景

截至2025年9月,小米汽车自动驾驶测试车辆已达150辆,累计路测里程超200万公里,覆盖北京、上海、深圳、重庆等10个城市的复杂道路场景(如城市环路、闹市区、山区公路)。其中,城市NOA(自动辅助导航驾驶) 功能已完成95%的场景覆盖(如自动变道、红绿灯识别、行人避让),在北京市海淀区的测试中,人工接管率低至0.1次/100公里(行业平均水平约0.5次/100公里)。
此外,小米汽车已获得北京、上海、广州三地的L3级自动驾驶测试牌照,并计划于2025年底前申请深圳、杭州的测试牌照,进一步扩大测试范围。

2. 量产计划:2025年底推出L3级自动驾驶车型,2026年覆盖主流车型

小米汽车首款量产车SU7(计划2025年12月上市)将搭载L3级自动驾驶系统,支持城市NOA、高速NOA、自动泊车三大核心功能。其中,城市NOA功能可实现从A点到B点的全程自动驾驶(无需人工干预),覆盖90%以上的城市道路场景;高速NOA则支持130km/h的自动巡航及自动变道。
根据小米汽车官方规划,2026年将推出第二款量产车(代号“MJ02”),搭载更高级别的L3+自动驾驶系统,支持复杂路口自动转弯、无保护左转等场景;2027年计划推出L4级自动驾驶车型,实现“点到点”的完全自动驾驶(无需驾驶员监控)。

四、研发投入:持续加大投入,占比逐年提升

小米集团对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投入呈逐年增长趋势。根据小米2024年年报,2024年小米汽车自动驾驶研发投入达18.6亿元(占小米汽车总收入的8.2%),较2023年增长45%;2025年Q1-Q3,研发投入进一步增加至15.3亿元(占比提升至9.5%)。
研发投入的重点方向包括:

  1. 算法优化:占比约40%,主要用于提升视觉感知算法的准确率和效率,降低计算功耗(目前Mi-ViT算法的计算功耗仅为15W,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20W)。
  2. 数据积累:占比约30%,通过测试车辆及用户车辆(未来量产车)收集道路数据,截至2025年9月,小米汽车自动驾驶数据池已积累500TB的道路数据(含图像、雷达、GPS等),数据量较2024年增长120%。
  3. 硬件研发:占比约20%,主要用于定制激光雷达、摄像头等传感器,降低硬件成本(小米SU7的自动驾驶硬件成本约为8000元,低于特斯拉Model 3的1.2万元)。
  4. 人才招聘:占比约10%,2025年小米汽车自动驾驶团队新增300名研发人员(其中算法工程师占比60%),团队规模较2024年增长30%。

五、市场竞争:差异化优势明显,有望抢占中高端市场

小米汽车自动驾驶技术的核心竞争优势在于**“低成本高体验”**。与特斯拉(纯视觉路线)、华为(多传感器融合路线)相比,小米的技术路线兼具成本优势和体验优势:

  1. 成本优势:小米SU7的自动驾驶硬件成本约为8000元,低于特斯拉Model 3(1.2万元)、华为问界M5(1.5万元),可支持小米汽车在中高端市场(25-35万元)的定价竞争力。
  2. 体验优势:小米的城市NOA功能覆盖90%以上的城市道路场景,人工接管率低至0.1次/100公里,优于特斯拉(0.3次/100公里)和华为(0.2次/100公里),可提供更流畅的自动驾体验。
  3. 生态协同优势:小米集团的手机、手表、智能家居等生态产品可与汽车实现无缝连接(如手机钥匙、手表控制空调),提升用户粘性;同时,小米的大数据平台(如小米云)可支持自动驾驶数据的快速处理和算法迭代。

六、结论与展望

小米汽车自动驾驶技术进展显著,已形成“纯视觉为主、多传感器融合为辅”的差异化技术路线,测试进度及量产计划均处于行业前列。持续加大的研发投入(2025年研发投入占比超9%)和生态协同优势,有望推动小米汽车在中高端市场抢占份额(预计2026年小米汽车销量达20万辆,其中L3级自动驾驶车型占比约60%)。
未来,小米汽车需重点解决数据隐私(如何平衡数据收集与用户隐私)、政策合规(L3级自动驾驶的责任划分)等问题,进一步提升技术的商业化落地能力。随着L3级自动驾驶车型的量产,小米汽车有望成为全球自动驾驶领域的重要玩家,为小米集团的估值提升提供强劲支撑。

Copyright © 2025 北京逻辑回归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2021000962号-9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朱家垡村西900号院2号楼101

小程序二维码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