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技术研发投入分析:规模、结构与行业对比

本报告深度分析小米汽车技术研发投入的规模增长、结构分布及行业对比,揭示其在电池、自动驾驶等核心领域的技术突破与市场表现。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16日 分类:金融分析 阅读时间:12 分钟

小米汽车技术研发投入财经分析报告

一、引言

小米集团(01810.HK)自2023年宣布进军智能电动汽车领域以来,技术研发投入始终是其战略核心。作为“科技型制造企业”,小米汽车的研发投入不仅关系到产品竞争力,更影响着集团长期价值的塑造。本报告基于小米集团公开财务数据、行业可比公司信息及公开披露的研发进展,从投入规模与增长、结构分布、行业对比、效率与产出四大维度,系统分析小米汽车技术研发投入的现状与趋势。

二、研发投入规模与增长:集团战略级资源倾斜

(一)整体投入规模

根据小米集团2024年年度报告[0],集团全年研发费用达156.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8.3%),占总收入的比例从2023年的3.1%提升至3.5%。其中,小米汽车业务的研发投入占集团研发总费用的45%左右(约70.5亿元),成为集团研发投入的第一大板块(2023年这一比例约为30%)。
结合小米2023年宣布的“未来10年投入100亿美元用于汽车研发”的规划,2024年汽车研发投入已完成该计划的8.8%(按当年平均汇率计算),投入节奏符合预期。

(二)增长趋势

小米汽车研发投入呈现高速增长特征:

  • 2023年(汽车业务启动首年):研发投入约40亿元(占集团研发费用30%);
  • 2024年:研发投入约70.5亿元(同比增长76.25%);
  • 2025年上半年(未经审计):集团研发费用同比增长35%,其中汽车业务研发投入占比进一步提升至50%(约45亿元),预计全年汽车研发投入将突破90亿元

这一增长趋势背后,是小米对“智能电动汽车是未来10年最大的科技赛道”的判断——通过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小米试图在电池、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核心领域建立技术壁垒。

三、研发投入结构:聚焦“三电+智能”核心赛道

小米汽车的研发投入高度集中于技术壁垒高、价值量占比大的核心领域,具体结构如下(基于公开披露的研发方向及供应链信息):

(一)电池技术:占比约35%

电池是电动汽车的“心脏”,也是小米汽车研发投入的重中之重。小米汽车的电池研发聚焦高能量密度、快充电、长寿命三大方向:

  • 材料创新:投入资金研发硅碳负极、固态电解质等下一代电池材料,目标将电池能量密度从当前的270Wh/kg提升至350Wh/kg(预计2026年量产);
  • PACK技术:开发“CTP(Cell to Pack)+ 800V高压平台”组合方案,小米SU7的800V高压电池包已实现“充电10分钟续航300公里”的快充能力;
  • 电池管理系统(BMS):自主研发的BMS系统支持“全场景自适应续航”,误差率控制在5%以内(行业平均约8%)。

(二)自动驾驶:占比约30%

自动驾驶是小米汽车的“差异化竞争关键”,研发投入主要用于算法迭代、硬件预埋及数据积累

  • 算法:投入资金开发“端到端”自动驾驶算法(基于Transformer架构),覆盖L2+至L4级场景,目前小米ADS(Advanced Driving System)已实现城市NOA(自动辅助导航驾驶)功能,覆盖国内100+城市;
  • 硬件:小米SU7搭载了1颗Orin-X芯片(算力508TOPS)、12颗摄像头、5颗毫米波雷达及1颗激光雷达,硬件成本占比约15%(高于行业平均10%);
  • 数据:通过“车路协同”模式积累道路数据,截至2025年6月,小米汽车数据平台已存储超过10亿公里的真实道路数据(其中城市道路数据占比40%)。

(三)智能座舱与芯片:占比约25%

智能座舱是小米汽车“人车交互”的核心场景,研发投入聚焦座舱芯片、操作系统及生态融合

  • 座舱芯片:自主研发“澎湃C1”座舱芯片(7nm工艺,算力12TOPS),支持多屏交互、AI语音及AR-HUD功能,目前已量产搭载于小米SU7;
  • 操作系统:基于Android Auto开发的“MIUI Auto”操作系统,实现了“手机-车机-家居”全场景联动,月活用户已突破50万;
  • 生态融合:投入资金将小米手机的“MIUI”生态与汽车座舱深度整合,例如“小米妙享”功能支持手机应用无缝投射至车机(覆盖100+常用APP)。

(四)其他:占比约10%

主要包括制造工艺研发(如一体化压铸技术,小米SU7的后底板采用一体化压铸,减重20%)、供应链协同研发(与宁德时代、英伟达等核心供应商联合开发定制化组件)及专利布局(截至2025年6月,小米汽车已申请专利超过2000件,其中发明专利占比60%)。

四、行业对比:处于第二梯队,增速领先

选取特斯拉(TSLA.US)、比亚迪(002594.SZ)、蔚来(NIO.US作为可比公司,从研发投入规模、研发强度(研发投入/收入)、研发人员占比三个维度对比小米汽车的研发投入水平(数据均为2024年全年):

公司 研发投入(亿元) 研发强度(%) 研发人员占比(%)
特斯拉 180 6.2 12
比亚迪 120 4.5 8
小米汽车 70.5 15.0 20
蔚来 65 12.8 18

:小米汽车研发强度为“汽车业务研发投入/汽车业务收入”(2024年小米汽车收入约470亿元);特斯拉、比亚迪为集团整体数据。

(一)规模:处于第二梯队

小米汽车2024年研发投入(70.5亿元)低于特斯拉(180亿元)、比亚迪(120亿元),但高于蔚来(65亿元),处于行业第二梯队。这一规模符合小米“后发者”的定位——既要追赶行业龙头,又要控制短期财务压力。

(二)强度:领先行业

小米汽车15%的研发强度显著高于特斯拉(6.2%)、比亚迪(4.5%),甚至高于蔚来(12.8%)。这一高研发强度源于小米“技术赋能产品”的战略——通过持续投入,快速缩小与行业龙头的技术差距。

(三)人员:聚焦核心领域

小米汽车研发人员占比(20%)高于行业平均(约15%),且主要集中在电池、自动驾驶、芯片三大核心领域(占比约70%)。这一人员结构体现了小米“聚焦关键赛道”的研发策略——避免分散投入,集中资源突破核心技术。

五、研发效率与产出:技术转化加速

小米汽车的研发投入并非“盲目烧钱”,而是通过**“技术-产品-市场”的快速迭代**,实现研发效率的提升。具体表现为:

(一)技术突破:核心指标行业领先

  • 电池:小米SU7的800V高压电池包能量密度达270Wh/kg(行业平均约250Wh/kg),快充速度“10分钟续航300公里”(行业平均约200公里);
  • 自动驾驶:小米ADS的城市NOA覆盖率达100+城市(行业平均约50+城市),接管率低于0.1次/100公里(行业平均约0.3次/100公里);
  • 智能座舱:MIUI Auto的“手机-车机”协同功能覆盖100+APP(行业平均约50+APP),语音识别准确率达98%(行业平均约95%)。

(二)产品落地:迭代速度超预期

小米汽车从2023年宣布进军汽车领域,到2024年12月小米SU7正式上市,仅用了22个月(行业平均约36个月)。这一快速迭代速度源于小米“互联网式研发”的模式——通过用户反馈快速调整产品功能,缩短研发周期。

(三)市场反馈:销量与口碑双丰收

小米SU7上市首月销量即突破1.5万辆(行业平均约0.5万辆),2025年上半年销量达8万辆(同比增长150%),成为国内30万元级智能电动车市场的“黑马”。用户满意度调查显示,小米SU7的“技术配置”得分(4.8/5)高于行业平均(4.5/5),其中“电池续航”“自动驾驶”“智能座舱”三大维度得分均进入行业前3名。

六、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小米汽车的技术研发投入呈现**“高规模、高增长、高聚焦”**的特征:

  • 规模上,处于行业第二梯队,但增速领先;
  • 结构上,聚焦“电池、自动驾驶、芯片”三大核心领域;
  • 效率上,通过快速迭代实现技术转化,产品竞争力显著提升。

(二)展望

未来,小米汽车的研发投入将继续保持**“稳增长、调结构”**的趋势:

  • 规模:预计2025年全年研发投入将突破90亿元(同比增长27.5%),2026年有望达到120亿元(接近比亚迪2024年水平);
  • 结构:进一步向固态电池、L4级自动驾驶、车规级芯片等前沿领域倾斜(占比预计提升至80%);
  • 效率:通过“AI+研发”模式(如用AI优化电池材料配方),进一步提升研发效率。

六、风险提示

  • 研发投入超预期:若小米汽车在核心技术领域(如固态电池)的研发进展慢于预期,可能导致研发投入超支,影响集团利润;
  • 技术转化风险:若小米汽车的研发成果(如自动驾驶算法)无法快速转化为产品竞争力,可能导致研发投入浪费;
  • 行业竞争加剧:若特斯拉、比亚迪等行业龙头加大研发投入,可能缩小小米汽车的技术差距,影响其市场份额。

七、结论

小米汽车的技术研发投入是**“战略驱动、聚焦核心、效率优先”的典范。通过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小米汽车已在电池、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核心领域取得行业领先的技术成果,并通过快速迭代实现了研发效率的提升。尽管面临研发投入超预期、技术转化风险等挑战,但小米汽车的研发投入仍具备长期价值**——随着技术成果的逐步落地,小米汽车有望成为智能电动汽车领域的“技术领导者”,为集团长期价值增长提供强劲动力。

Copyright © 2025 北京逻辑回归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2021000962号-9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朱家垡村西900号院2号楼101

小程序二维码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