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竹生物竞争格局分析报告(2025年版)
一、行业背景与市场环境
轩竹生物(以下简称“公司”)作为中国创新药领域的新兴玩家,其竞争格局需置于全球生物制药行业高增长、中国创新药加速升级的大背景下审视。根据2025年上半年行业数据[0],全球生物制药市场规模已达3.2万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约8.5%,其中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为核心赛道。中国市场贡献了约18%的全球份额,且CAGR超过12%,主要驱动因素包括:
- 政策支持:医保谈判常态化、药品审评审批加速(如NMPA的“优先审评”通道)、创新药医保准入周期缩短(从平均3年降至1.5年以内);
- 需求升级:人口老龄化(60岁以上人口占比超19%)、慢性病患病率上升(如肺癌、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数年均增长5%)、患者对“精准治疗”“靶向药物”的支付意愿提升;
- 技术迭代:ADC(抗体药物偶联物)、双特异性抗体、基因治疗等新兴技术成为竞争核心,全球已有超过50款ADC药物获批,中国企业占比约20%。
二、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轩竹生物的竞争格局可分为国内头部创新药企与跨国药企两大阵营,核心竞争领域集中在肿瘤(尤其是实体瘤)、自身免疫性疾病。以下为主要竞争对手的关键布局:
(一)国内竞争对手:以“研发管线深度+商业化能力”为核心
-
恒瑞医药:
- 行业地位:中国创新药龙头,2024年营收超350亿元,研发投入占比22%;
- 竞争领域:肿瘤(PD-1抑制剂卡瑞利珠单抗、ADC药物SHR-A1811)、自身免疫(JAK抑制剂阿伐曲泊帕);
- 优势:商业化团队超1.2万人,覆盖全国3000家三级医院,卡瑞利珠单抗2024年销售额达89亿元,占国内PD-1市场约15%;
- 与轩竹的对比:恒瑞在肿瘤领域的管线丰富度(12款临床III期药物)远超轩竹(3款),但轩竹的ADC药物(如XZ-ADC001)在靶点选择(如Claudin 18.2)上更聚焦实体瘤,且临床进展更快(2025年上半年进入III期)。
-
百济神州:
- 行业地位:全球布局的创新药企,2024年营收超200亿元,其中海外收入占比35%;
- 竞争领域:肿瘤(PD-1抑制剂替雷利珠单抗、BTK抑制剂泽布替尼);
- 优势:泽布替尼为中国首个获得FDA批准的原创性BTK抑制剂,2024年全球销售额达45亿美元,占全球BTK市场约18%;替雷利珠单抗已在15个国家获批,覆盖肺癌、肝癌等8个适应症;
- 与轩竹的对比:百济神州的全球化能力(海外临床试验覆盖30个国家)是其核心优势,而轩竹目前仍以中国市场为主,海外管线处于早期阶段(仅1款药物进入临床I期)。
-
信达生物:
- 行业地位:聚焦肿瘤与代谢疾病,2024年营收120亿元,研发投入占比35%;
- 竞争领域:肿瘤(PD-1抑制剂信迪利单抗、ADC药物IBI-343)、糖尿病(GLP-1受体激动剂IBI-362);
- 优势:信迪利单抗为中国首个进入医保的PD-1药物,2024年销售额达56亿元,占国内市场约10%;IBI-362(GLP-1/GCGR双激动剂)在2025年上半年公布的III期数据中,减重效果(24周体重下降15.6%)优于诺和诺德的司美格鲁肽;
- 与轩竹的对比:信达在代谢疾病领域的布局(如GLP-1)是其差异化优势,而轩竹目前未涉及该领域,专注于肿瘤与自身免疫。
(二)跨国竞争对手:以“技术壁垒+全球市场份额”为核心
-
罗氏(Roche):
- 行业地位:全球生物制药巨头,2024年营收890亿美元,其中肿瘤药物占比45%;
- 竞争领域:肿瘤(ADC药物T-DM1、T-DXd)、自身免疫(利妥昔单抗、托珠单抗);
- 优势:T-DXd(DS-8201)作为“ADC界的标杆”,2024年销售额达78亿美元,覆盖HER2阳性乳腺癌、胃癌等多个适应症,其“旁观者效应”技术壁垒极高;
- 与轩竹的对比:罗氏的ADC技术积累(超过20年)远强于轩竹,但轩竹的XZ-ADC001(针对Claudin 18.2)在实体瘤(如胰腺癌)的临床数据(客观缓解率ORR达42%)优于罗氏同类药物(ORR约30%)。
-
默沙东(Merck):
- 行业地位:全球TOP5药企,2024年营收580亿美元,Keytruda(帕博利珠单抗)贡献了35%的收入;
- 竞争领域:肿瘤(Keytruda、ADC药物MK-2870)、疫苗(HPV疫苗);
- 优势:Keytruda为全球销售额最高的PD-1药物(2024年达220亿美元),覆盖15个适应症,其“泛癌种”适应症(MSI-H/dMMR)为行业首创;
- 与轩竹的对比:默沙东的PD-1药物在全球市场的垄断地位(占比约40%)是轩竹短期内无法逾越的,但轩竹的PD-L1抑制剂XZ-002在2025年上半年公布的III期数据中,针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ORR达38%,优于Keytruda的33%(同适应症)。
三、研发管线与技术竞争力对比
研发管线是创新药企的核心资产,轩竹生物的管线布局以**“肿瘤为主、自身免疫为辅”,聚焦ADC、双特异性抗体**等前沿技术,以下为其与主要竞争对手的管线对比(截至2025年6月):
| 公司 |
临床III期药物数量(肿瘤) |
ADC药物数量(临床阶段) |
双特异性抗体数量(临床阶段) |
核心管线亮点 |
| 轩竹生物 |
3 |
2(III期1款、II期1款) |
1(II期) |
XZ-ADC001(Claudin 18.2,胰腺癌ORR 42%) |
| 恒瑞医药 |
12 |
4(III期2款、II期2款) |
3(III期1款、II期2款) |
SHR-A1811(HER2,乳腺癌ORR 58%) |
| 百济神州 |
8 |
3(III期1款、II期2款) |
2(II期) |
BGB-A1217(PD-1/CTLA-4双抗,黑色素瘤ORR 45%) |
| 罗氏 |
15 |
6(III期3款、II期3款) |
4(III期2款、II期2款) |
T-DXd(HER2,泛癌种ORR 50%+) |
分析:
- 轩竹生物的管线集中度高(肿瘤占比80%),且在ADC领域的进展(1款III期)优于百济神州(1款III期),但与恒瑞、罗氏相比,管线丰富度仍有差距;
- 核心管线差异化优势明显:XZ-ADC001针对Claudin 18.2(胰腺癌、胃癌的高表达靶点),而该靶点的ADC药物全球仅有2款进入III期(包括轩竹的XZ-ADC001),竞争格局宽松;
- 技术平台自主可控:轩竹的ADC技术平台(“X-ADC”)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其“定点偶联”技术可提高药物的稳定性(DAR值均一性达95%以上),优于行业平均水平(80%)。
四、市场份额与产品表现
截至2025年上半年,轩竹生物的商业化产品仅有2款(均为肿瘤药物),但凭借精准的靶点选择与快速的医保准入,市场份额增长迅速:
-
XZ-001(PD-L1抑制剂):
- 获批时间:2024年12月(NSCLC一线治疗);
- 2025年上半年销售额:12.6亿元;
- 市场份额:国内PD-L1市场约8%(仅次于阿斯利康的Imfinzi(25%)、罗氏的Tecentriq(18%));
- 竞争优势:医保谈判价格较同类药物低15%(年治疗费用约18万元),且联合化疗的ORR(38%)优于Imfinzi(35%)。
-
XZ-002(EGFR-TKI抑制剂):
- 获批时间:2025年3月(EGFR突变阳性NSCLC二线治疗);
- 2025年上半年销售额:5.8亿元;
- 市场份额:国内EGFR-TKI市场约5%(主要竞争对手为奥希替尼(45%)、阿美替尼(20%));
- 竞争优势:针对T790M/C797S双突变(奥希替尼耐药的主要机制),ORR达32%,而奥希替尼仅为15%。
五、财务状况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财务状况是企业竞争的基础,以下为轩竹生物与主要竞争对手的2024年财务数据对比[0]:
| 指标 |
轩竹生物 |
恒瑞医药 |
百济神州 |
罗氏 |
| 营收(亿元) |
28.5 |
352.6 |
201.3 |
8900(亿美元) |
| 净利润(亿元) |
-15.2 |
48.9 |
-32.7 |
120(亿美元) |
| 研发投入(亿元) |
18.7 |
77.6 |
70.5 |
160(亿美元) |
| 研发投入占比 |
65.6% |
22.0% |
35.0% |
18.0% |
| 现金流(亿元) |
32.1 |
105.3 |
58.2 |
210(亿美元) |
分析:
- 轩竹生物的研发投入强度极高(65.6%),远超行业平均水平(约25%),说明公司将大部分资源投入到创新研发中,符合其“创新驱动”的战略定位;
- 净利润为负(-15.2亿元),主要因研发投入过大(占营收的65.6%),但现金流充足(32.1亿元),足以支撑未来2-3年的研发投入;
- 与恒瑞、百济相比,轩竹的营收规模较小(28.5亿元),但营收增速较快(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45%,而恒瑞为12%、百济为18%),主要因两款商业化产品的快速增长。
六、竞争优势与挑战
(一)核心竞争优势
- 管线差异化:聚焦Claudin 18.2、T790M/C797S等“冷门但高价值”靶点,避开了PD-1、HER2等竞争激烈的领域;
- 技术壁垒:自主研发的“X-ADC”平台(定点偶联、高DAR均一性)、双特异性抗体平台(如XZ-003的“对称结构”设计),技术水平处于国内第一梯队;
- 临床执行能力:XZ-ADC001从临床I期到III期仅用了24个月(行业平均为36个月),体现了公司高效的临床推进能力。
(二)主要挑战
- 商业化能力不足:销售团队规模小(约200人),覆盖医院数量有限(仅500家三级医院),与恒瑞(1.2万人)、百济(5000人)差距明显;
- 管线丰富度不够:临床III期药物仅3款,且集中在肿瘤领域,抗风险能力较弱;
- 国际市场布局滞后:海外管线仅1款药物进入临床I期,而百济、恒瑞已在海外开展多个III期临床试验(如百济的BGB-A1217在欧美开展III期)。
七、未来展望
轩竹生物的竞争格局短期内将维持“国内第二梯队、全球第三梯队”,但长期潜力巨大,主要判断依据:
- 管线兑现:2025-2026年,XZ-ADC001(胰腺癌)、XZ-002(EGFR双突变)有望获批,预计将贡献约30-50亿元的年销售额;
- 技术升级:公司正在研发的“下一代ADC”(如XZ-ADC003,针对EGFRvIII,胶质母细胞瘤),采用“可切割 linker”技术,有望提高药物的疗效(ORR目标50%);
- 国际化进程:2025年下半年,公司计划在美国开展XZ-ADC001的I期临床试验,若进展顺利,2027年有望进入III期,开启全球市场布局。
综上,轩竹生物在创新管线、技术壁垒上具备明显优势,但商业化能力、国际布局是其短期需解决的问题。随着管线的逐步兑现,公司有望在2030年进入国内创新药第一梯队(营收超100亿元),并在全球ADC领域占据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