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中旬 轩竹生物技术壁垒分析:研发投入与专利布局的挑战

本报告深入分析轩竹生物(688275.SH)的技术壁垒,涵盖研发投入、专利布局、核心技术团队及产品结构,揭示其在新能源电池材料领域的竞争优势与潜在风险。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17日 分类:金融分析 阅读时间:5 分钟

轩竹生物(688275.SH)技术壁垒分析报告

一、公司基本情况概述

轩竹生物(688275.SH)成立于2010年12月,2022年9月在科创板上市,是国内较早从事新能源电池正极材料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之一。公司主营业务涵盖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及前驱体、锰酸锂正极材料等,产品主要销往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国内外知名新能源企业,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二、技术壁垒核心维度分析

技术壁垒是新能源电池材料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研发投入、专利布局、核心技术团队及研发 pipeline等方面。以下结合公司公开数据及行业背景展开分析:

(一)研发投入:持续但强度不足,短期难以形成高壁垒

根据券商API数据[0],2025年上半年轩竹生物实现总收入44.36亿元,同比增长(未提供历史数据,需假设);但研发费用仅为1952万元,占比约0.44%,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新能源电池材料企业研发投入占比通常在3%-5%以上)。较低的研发投入强度可能限制公司在核心技术(如正极材料的能量密度、循环寿命、成本控制)上的突破能力。
此外,公司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为-2.82亿元,处于亏损状态,持续亏损可能进一步压缩研发投入空间,影响技术壁垒的持续性。

(二)专利布局:未公开具体数据,需依赖行业间接判断

由于网络搜索未获取到轩竹生物的专利数量及质量信息[1],但结合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资质,推测公司可能拥有一定数量的实用新型专利(如生产工艺、设备改进),但发明专利(如材料配方、核心技术)可能较少。
在新能源电池正极材料领域,专利壁垒主要体现在材料体系创新(如高镍三元、富锂锰基)和生产工艺优化(如固相法、液相法的改进)。轩竹生物的产品以磷酸铁锂为主,该材料技术相对成熟,专利壁垒较低,竞争主要依赖成本控制和客户关系。

(三)核心技术团队:经验丰富但缺乏行业顶尖人才

根据公司公开信息[0],核心技术团队主要由刘世琦(技术研发负责人,硕士学历)、晏益志(技术部副经理,博士学历)等组成,具备多年新能源材料研发经验。但与行业龙头(如宁德时代、比亚迪)相比,团队缺乏国际顶尖科学家或行业权威,技术创新能力可能受限。
此外,公司员工总数3395人,其中研发人员占比未公开(通常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人员占比约10%-15%),若占比过低,可能影响技术迭代速度。

(四)研发 pipeline:产品结构单一,缺乏前瞻性布局

轩竹生物的主营业务集中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及前驱体,产品结构单一[0]。在研项目未公开,但结合行业趋势,推测其可能在磷酸铁锂性能提升(如高容量、高倍率)和低成本生产工艺(如降低锂源、铁源成本)上进行研发,但未涉及高镍三元、固态电池等前瞻性技术领域。
这种单一的产品结构和研发方向,使得公司难以应对行业技术升级(如从磷酸铁锂向高镍三元转型)的挑战,技术壁垒易被突破。

三、技术壁垒总结与展望

轩竹生物的技术壁垒主要体现在行业经验积累(10余年新能源材料生产经验)、客户资源(与宁德时代、比亚迪的合作关系)及生产工艺优化(降低成本的能力),但研发投入不足、专利布局薄弱、产品结构单一等问题严重削弱了其长期技术壁垒。

展望未来,若公司能加大研发投入(如布局高镍三元材料)、引进顶尖人才(如新能源材料领域的博士、教授)、优化产品结构(如拓展固态电池材料),则有望提升技术壁垒;否则,在竞争激烈的新能源电池市场,其技术优势将逐渐消失。

四、风险提示

  1. 研发投入不足风险:持续亏损可能导致研发费用进一步压缩,影响技术创新能力;
  2. 技术迭代风险:磷酸铁锂技术成熟,若行业向高镍三元、固态电池转型,公司可能面临技术落后风险;
  3. 竞争加剧风险:新能源电池正极材料企业众多,技术壁垒低,竞争主要依赖成本和客户关系,公司市场份额可能下滑。

(注:本报告数据来源于券商API及公开信息,未包含未公开的公司内部数据,分析结果仅供参考。)

Copyright © 2025 北京逻辑回归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2021000962号-9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朱家垡村西900号院2号楼101

小程序二维码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