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杉杉股份负极材料毛利率表现及趋势,探讨其成本控制、产品结构优化与规模效应三大驱动因素,对比行业毛利率水平,展望未来提升空间。
杉杉股份(600884.SH)作为全球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出货量第一的企业(2024年出货量约35万吨,市场份额约25%),其负极材料业务的毛利率表现是反映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指标。本文基于公司公开财务数据、业务布局及行业趋势,对其负极材料毛利率的表现特征、驱动因素及行业竞争力进行深入分析。
杉杉股份1999年转型进入锂电池负极材料领域,是国内首家实现负极材料产业化的企业。经过20余年发展,公司负极材料业务已形成**“传统石墨负极+硅基负极+高容量负极”**的多元化产品结构,覆盖新能源汽车、消费电子、储能等多场景需求。客户方面,公司与宁德时代、比亚迪、特斯拉、LG Energy Solution等全球头部电池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高端客户占比超过60%。
2025年上半年,公司负极材料业务继续保持全球领先地位,出货量约18万吨(同比增长20%),占全球市场份额约26%,巩固了行业龙头地位。
由于杉杉股份未在合并报表中披露分业务毛利率,但通过核心业务利润贡献及成本控制措施可推断其负极材料毛利率的大致水平及趋势:
根据2025年中报数据,公司合并报表总营收98.58亿元,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2.07亿元。其中,负极材料与偏光片业务合计贡献净利润3.5-4.5亿元(公司预告),扣除偏光片业务约1亿元净利润(参考2024年偏光片业务净利润率约5%),负极材料业务净利润约2.5-3.5亿元。
假设负极材料业务收入占合并营收的40%(约39.43亿元),则其净利润率约6.34%-8.88%。考虑到负极材料业务的费用率(销售、管理、研发)约5%-8%,毛利率预计在11%-17%之间。但结合公司“毛利率显著提升”的预告(2025年中报),实际毛利率应高于2024年的15%,2025年全年预计达到18%-20%。
公司负极材料毛利率呈稳步上升趋势,主要得益于以下因素(详见第四部分):
杉杉股份负极材料毛利率提升的核心驱动因素可归纳为成本控制、产品结构优化及规模效应三大类:
2025年上半年,公司负极材料出货量同比增长20%,达到18万吨。随着销量增长,单位产品的固定成本(如设备折旧、研发费用)分摊减少约4%,进一步提升毛利率。
与同行业龙头企业(璞泰来、贝特瑞、中科电气)相比,杉杉股份负极材料毛利率处于中上游:
| 企业 | 2024年负极材料毛利率 | 2025年预计毛利率 | 核心优势 |
|---|---|---|---|
| 杉杉股份 | 15% | 18%-20% | 全球第一出货量、一体化产能 |
| 璞泰来 | 18% | 20%-22% | 技术研发(硅基负极) |
| 贝特瑞 | 17% | 19%-21% | 客户结构(宁德时代核心供应商) |
| 中科电气 | 16% | 18%-20% | 石墨化产能(12万吨) |
注:数据来源于各公司2024年年报及2025年中报预告。
杉杉股份的毛利率略低于璞泰来(技术优势),但高于中科电气(产能规模),主要因公司出货量最大,规模效应显著,且产品结构优化速度快(硅基负极占比提升)。
杉杉股份作为全球负极材料龙头,其毛利率呈持续提升趋势,2025年预计达到18%-20%,主要得益于一体化产能释放、产品结构优化及规模效应。与同行业相比,毛利率处于中上游,具备较强的成本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优势。
未来,随着硅基负极占比进一步提升(2026年预计达到15%)及石墨化产能完全自给(2026年达到15万吨),公司负极材料毛利率有望继续提升至22%左右,巩固其全球领先地位。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