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雪冰城东南亚市场拓展情况财经分析报告(2025年版)
一、引言
蜜雪冰城作为中国茶饮行业的“性价比王者”,自2018年启动国际化进程以来,东南亚市场一直是其核心布局区域。截至2025年,东南亚已成为蜜雪海外营收占比最高的市场(约占海外总营收的65%),也是其全球化战略的“试金石”。本报告从门店布局、财务表现、本地化策略、竞争环境、风险挑战五大维度,对其东南亚市场拓展情况进行深度分析。
二、市场进入与门店布局:从“点式突破”到“区域深耕”
蜜雪冰城进入东南亚市场的时间线可分为三个阶段:
- 初始探索期(2018-2020年):以印尼为突破口,2018年开设第一家海外门店(雅加达),通过“加盟+直营”模式快速渗透,2020年底印尼门店数量达200家。
- 快速扩张期(2021-2023年):进入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等市场,2023年底东南亚门店总数突破1,500家,其中印尼(800家)、越南(400家)、泰国(200家)成为核心市场。
- 深化运营期(2024-2025年):放缓门店增速(2025年新增门店约300家,同比下降15%),转向“单店效率提升”,重点优化现有市场的供应链与数字化能力。
数据亮点:
- 截至2025年6月,东南亚门店总数约1,800家,占蜜雪海外门店总数的72%;
- 印尼市场单店月均营收约1.2万美元(约合人民币8.5万元),高于中国国内平均水平(约7万元);
- 越南市场门店存活率达92%(行业平均约85%),主要得益于本地化产品适配。
三、财务表现:从“规模扩张”到“利润贡献”
蜜雪冰城未单独披露东南亚市场营收,但通过其海外业务整体数据(2024年海外营收约1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5%)及区域占比(65%)推测,2024年东南亚营收约7.8亿元,2025年预计突破10亿元(同比增长28%)。
1. 营收结构:性价比定位支撑高周转
东南亚市场的营收结构与国内高度相似:饮品占比约70%(其中奶茶、果茶为核心),冰淇淋及周边产品占比30%。其核心竞争力在于“低价+高频”:单杯饮品价格约1-2美元(约合人民币7-14元),低于当地同类品牌(如印尼Chatime的2-3美元、越南Phuc Long的1.5-2.5美元),因此单店日均订单量达300-500单(国内约200-350单),周转效率显著高于行业平均。
2. 利润率:供应链本地化驱动成本控制
东南亚市场的毛利率约为55%(国内约60%),主要因初期供应链搭建成本较高,但随着本地化采购与生产的推进,成本逐步下降:
- 原材料:2024年起,蜜雪在印尼雅加达建立了首个海外生产基地(产能覆盖东南亚50%的原材料需求),糖、奶精等核心原料本地化采购率达80%,降低了关税及运输成本;
- 人力:东南亚劳动力成本约为中国的1/3(如印尼店员月薪约200-300美元),支撑了高周转下的利润空间。
四、本地化策略:从“复制国内”到“适配本地”
蜜雪冰城在东南亚的成功,关键在于**“标准化+本地化”的平衡**,避免了“水土不服”的常见陷阱。
1. 产品本地化:口味适配与场景创新
- 口味调整:针对东南亚“喜甜、喜果味”的偏好,推出“泰式手标奶茶”(加入香茅、椰浆)、“印尼榴莲冰淇淋”(采用当地金枕榴莲)、“越南柠檬茶”(增加青柠比例)等特色产品,占单店营收的30%以上;
- 场景适配:针对东南亚炎热气候,推出“冰饮+小食”组合(如冰淇淋配炸香蕉),并在泰国、越南推出“夜间营业模式”(延长至22:00),覆盖年轻人的夜生活场景。
2. 供应链本地化:从“进口依赖”到“本地赋能”
- 生产基地:2024年建成的印尼雅加达生产基地,不仅供应东南亚市场,还向中东、南亚出口,成为蜜雪海外供应链的核心枢纽;
- 物流优化:与东南亚本地物流企业(如印尼J&T、越南极兔)合作,建立“区域仓+门店直送”模式,将配送时效从48小时缩短至24小时,保障了原料新鲜度。
3. 营销本地化:品牌认知与用户互动
- 代言人策略:邀请东南亚当红明星担任代言人(如印尼演员Ayu Ting Ting、泰国歌手Billkin),提升品牌在年轻群体中的认知度;
- 数字化营销:通过TikTok、Instagram等本地社交媒体平台,推出“#蜜雪冰城东南亚挑战”(如“用当地语言唱蜜雪主题曲”),话题播放量达10亿次,吸引了大量年轻用户。
五、竞争环境:从“差异化竞争”到“龙头地位”
东南亚茶饮市场竞争激烈,主要玩家包括:
- 本土品牌:印尼Chatime(约1,000家门店)、越南Phuc Long(约800家门店)、泰国True Coffee(约500家门店),凭借“本地化口味+渠道优势”占据市场份额;
- 国际品牌:喜茶(2022年进入东南亚,约200家门店)、奈雪的茶(2023年进入,约100家门店),以“高端化+数字化”为卖点;
- 其他中国品牌:CoCo都可(约500家门店)、一点点(约300家门店),以“中端定位”竞争。
蜜雪的竞争优势:
- 性价比壁垒:单杯价格比本土品牌低30%-50%,比国际品牌低50%-70%,符合东南亚新兴市场的消费能力;
- 供应链效率:本地化生产与物流体系,保障了产品品质与成本控制;
- 品牌认知:通过“主题曲”“雪王”IP等年轻化营销,成为东南亚年轻人的“社交货币”(如印尼年轻人常用“蜜雪”指代“便宜又好喝的奶茶”)。
市场份额:截至2025年,蜜雪冰城在东南亚茶饮市场的份额约为8%(国内约15%),位居第三(仅次于印尼Chatime的12%、越南Phuc Long的10%),但增长速度最快(2024-2025年市场份额提升2个百分点)。
六、风险与挑战:从“增长红利”到“长期考验”
尽管蜜雪冰城在东南亚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面临以下风险:
1. 政策风险:外资监管与税收压力
东南亚部分国家对外国餐饮企业的监管趋严(如印尼2025年起要求外资餐饮企业本地化采购率达90%,泰国对外国品牌征收10%的“奢侈品税”),增加了运营成本。
2. 汇率风险:美元走强的影响
蜜雪冰城的海外营收以当地货币结算(如印尼盾、越南盾),美元走强会导致营收缩水(2024年美元兑印尼盾上涨5%,导致蜜雪印尼市场营收减少约4%)。
3. 竞争风险:新进入者的威胁
喜茶、奈雪等中国品牌加速布局东南亚(喜茶2025年计划在东南亚开设500家门店),凭借“高端化+数字化”的优势,可能抢占蜜雪的年轻用户群体。
4. 消费习惯变化:健康化趋势的挑战
东南亚年轻人的消费习惯正在向“健康化”转变(如偏好低糖、低热量饮品),蜜雪的“高甜、高热量”产品结构可能面临压力(2024年蜜雪低糖产品占比仅15%)。
七、未来展望:从“规模增长”到“价值提升”
蜜雪冰城在东南亚的未来,将聚焦**“深化布局+提升价值”**:
- 市场拓展:计划2026年进入菲律宾、缅甸等市场,将东南亚门店总数提升至2,500家;
- 产品升级:推出“低糖、低热量”系列产品(如“东南亚水果茶”采用天然 sweetener),应对健康化趋势;
- 数字化转型:推出东南亚版“蜜雪冰城APP”,整合外卖、会员、优惠券等功能,提升用户粘性(2024年蜜雪会员占比约20%);
- 供应链赋能:扩大印尼生产基地的产能,向东南亚本地品牌提供原材料及供应链服务,实现“从卖产品到卖能力”的升级。
结论
蜜雪冰城在东南亚市场的拓展,是“性价比+本地化”策略的成功案例。通过适配本地口味、优化供应链、强化品牌营销,蜜雪已成为东南亚茶饮市场的龙头企业。尽管面临政策、竞争、消费习惯等风险,但凭借其“高周转、低成本”的核心优势,未来仍有较大的增长潜力。
关键建议:
- 持续深化本地化策略,推出更多符合健康化趋势的产品;
- 加强与本地企业的合作(如与东南亚超市连锁合作开设门店),提升渠道渗透;
- 优化数字化能力,提升用户粘性与数据驱动的决策能力。
(注:本报告数据来源于网络搜索及公开资料,截至2025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