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特威Lofic HDR 2.0技术通过短曝光融合、实时运动补偿和Lofic像素结构,有效解决高速运动物体拍摄的拖尾问题,提升安防、自动驾驶和手机摄影的视觉感知精度,推动市场份额和毛利率增长。
在安防监控、自动驾驶、手机摄影等依赖视觉感知的领域,高速运动物体拍摄的拖尾问题是长期困扰行业的核心痛点。拖尾现象本质是由于物体运动速度超过传感器曝光时间内的图像采样能力,导致运动轨迹在传感器上形成连续模糊痕迹;而HDR(高动态范围)技术因需要融合多帧不同曝光的图像,进一步放大了这一问题——多帧之间物体位置的变化会导致帧对齐失败,产生更严重的拖尾或鬼影。
据IDC数据,2024年全球安防摄像头市场规模达580亿美元,其中“智能感知”(如高速目标识别)占比超30%;自动驾驶领域,L4级以上车型对“实时运动物体检测”的准确率要求高达99.9%,拖尾会直接影响AI算法对行人、车辆的识别精度,甚至引发安全隐患。因此,解决高速运动拖尾问题,成为CMOS传感器厂商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思特威(SmartSens)的Lofic HDR 2.0技术,是针对“高速运动+高动态范围”场景的专项解决方案,其核心逻辑是通过“缩短曝光时间”与“精准帧对齐”的组合策略,从根源上解决拖尾问题,同时保留HDR的高动态范围优势。具体机制如下:
传统HDR技术为了保留暗部细节,通常需要较长的曝光时间(如10ms以上),这会导致高速运动物体(如时速60km/h的车辆)在曝光期间移动约16.7cm,形成明显拖尾。Lofic HDR 2.0采用**“多帧短曝光融合”**策略:
例如,在安防监控场景中,传统HDR传感器拍摄时速80km/h的车辆时,拖尾长度约为20cm(曝光时间10ms),而Lofic HDR 2.0将曝光时间缩短至2ms,拖尾长度降至4cm,完全满足“车牌识别”的精度要求(识别所需最小清晰度为5cm以内)。
即使缩短了单帧曝光时间,多帧HDR融合时仍可能因物体运动导致帧间位置偏差,产生“鬼影”或“拼接拖尾”。Lofic HDR 2.0的实时运动补偿算法是关键突破:
该算法的效果已在自动驾驶场景中得到验证:当车辆以120km/h行驶时,拍摄前方100m处的行人,Lofic HDR 2.0的帧对齐误差<0.5像素,拖尾抑制率达95%,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约70%)。
拖尾问题的本质是传感器的“采样速度”无法匹配物体运动速度,思特威的Lofic像素结构(Low Noise Fast Readout Pixel)为高速采样提供了硬件支撑:
Lofic HDR 2.0对思特威的财经价值,核心在于通过技术差异化解决行业痛点,提升产品竞争力,进而推动市场份额、营收及毛利率的增长。具体可分为以下维度:
Lofic HDR 2.0的技术优势,使思特威在传感器定价上获得差异化溢价。据公司2025年半年报,搭载Lofic HDR 2.0的传感器平均售价较传统HDR传感器高30%(约15美元/颗 vs 11.5美元/颗),而成本仅增加15%(主要为算法研发与硬件加速引擎的投入)。因此,该系列产品的毛利率达42%,较公司整体毛利率(35%)高7个百分点,成为公司利润增长的核心驱动力。
拖尾问题是客户(如安防厂商、车企)的“刚性需求”,思特威通过Lofic HDR 2.0解决了这一问题,大幅提升了客户粘性。据公司内部数据,2025年上半年,安防客户的重复采购率从2024年的75%提升至88%,自动驾驶客户的重复采购率达92%(因车载传感器需长期稳定供应)。客户粘性的增强,为公司未来3-5年的营收稳定性提供了保障。
随着AI大模型与自动驾驶技术的普及,“视觉感知”的精度要求将持续提升,高速运动拖尾问题的解决能力,成为传感器厂商的“入场券”。思特威通过Lofic HDR 2.0技术,提前布局了这一趋势:
思特威Lofic HDR 2.0技术,通过“短曝光融合+实时运动补偿+Lofic像素结构”的组合策略,从根源上解决了高速运动拍摄的拖尾问题,不仅满足了安防、自动驾驶、手机等领域的核心需求,更通过技术差异化提升了公司的市场竞争力、毛利率及客户粘性。
从财经角度看,该技术的价值在于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商业优势”:通过切入高价值场景(自动驾驶、安防)扩大市场份额,通过差异化定价提升毛利率,通过解决痛点增强客户粘性,最终推动公司营收与利润的长期增长。
对于思特威而言,Lofic HDR 2.0不仅是一项技术突破,更是其从“跟随者”向“领导者”转型的关键一步——通过解决行业痛点,成为全球CMOS传感器领域的“高速运动感知专家”,为未来5-10年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