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L)1/VEGF双抗赛道为何成为BD热门?财经分析

分析PD-(L)1/VEGF双抗赛道成为BD热门的原因,包括市场需求、技术优势、竞争格局及政策支持,探讨其在癌症治疗领域的潜力与商业价值。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18日 分类:金融分析 阅读时间:9 分钟

PD-(L)1/VEGF双抗赛道成为BD热门的财经分析报告

一、引言

PD-(L)1抑制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与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抗血管生成药物)的联合治疗,是近年来癌症治疗领域的重要突破。而PD-(L)1/VEGF双特异性抗体(以下简称“双抗”)作为二者的融合产物,通过单一分子同时阻断PD-(L)1通路和VEGF通路,实现了“1+1>2”的协同效应。近年来,该赛道成为生物医药企业商务开发(BD)的热门方向,背后蕴含着市场需求、技术优势、竞争格局等多重驱动因素。

二、市场需求驱动:癌症治疗的未满足需求与联合治疗趋势

(一)癌症市场规模庞大,免疫+抗血管生成是核心赛道

根据券商API数据[0],全球癌症药物市场规模2024年达到1.5万亿美元,其中免疫治疗(PD-(L)1/PD-1)占比约25%,抗血管生成药物占比约15%。二者的联合治疗在肺癌、肝癌、肾癌等高发癌种中显示出显著疗效,例如:

  • 肺癌:PD-(L)1单药联合VEGF抑制剂(如贝伐珠单抗)的一线治疗,可将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5年生存率从15%提升至30%[1];
  • 肝癌:PD-(L)1联合VEGF抑制剂(如阿替利珠单抗+贝伐珠单抗)的一线治疗,中位生存期(OS)较索拉非尼单药延长4-6个月[2]。

(二)双抗解决单药联合的痛点,提升患者依从性

单药联合治疗存在用药复杂(多药注射)、副作用叠加(如免疫相关不良反应+高血压)、耐药性产生(如VEGF通路抑制后肿瘤血管重构)等问题。双抗通过单一分子同时作用于两个靶点,简化了治疗方案,降低了副作用发生率(如康方生物AK112的3级以上不良反应率较联合方案低15%[3]),并延缓了耐药性的产生。

三、技术优势与临床数据支撑:双抗的“协同效应”与“差异化优势”

(一)机制协同:免疫激活与血管正常化的双重作用

PD-(L)1通路抑制可激活T细胞,增强抗肿瘤免疫;VEGF通路抑制可减少肿瘤血管生成,同时使异常血管“正常化”,改善T细胞向肿瘤组织的浸润。双抗通过同时阻断两个通路,实现了“免疫激活+血管正常化”的协同,较单药联合更高效。例如:

  • 临床前研究显示,双抗可使肿瘤组织中的CD8+ T细胞数量增加2-3倍,同时降低血管通透性(VEGF抑制效应)[4];
  • 康方生物AK112在III期临床试验(AK112-301)中,对比帕博利珠单抗(PD-1)+化疗,一线治疗晚期NSCLC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从45%提升至58%,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从8.5个月延长至11.2个月[3]。

(二)药代动力学优势:更长半衰期与更高靶点占有率

双抗的分子设计(如IgG1/IgG4亚型、交叉结构)使其具有更长的半衰期(如信达生物IBI315的半衰期约21天,较PD-(L)1单药(约2-3周)更长[5]),减少了用药频率(每3周1次 vs 每2周1次)。同时,双抗对PD-(L)1和VEGF的靶点占有率均超过90%(单药联合时约70%-80%),确保了药效的稳定性[6]。

四、竞争格局与BD合作的商业逻辑:大型药企与Biotech的优势互补

(一)竞争格局:Biotech领跑研发,大型药企加速布局

目前,PD-(L)1/VEGF双抗的研发主要由国内Biotech企业主导,如康方生物(AK112)、信达生物(IBI315)、恒瑞医药(SHR-1701)、百济神州(BGB-A1217)等。其中,AK112已提交NSCLC一线治疗的上市申请(NDA),IBI315处于III期临床试验阶段,SHR-1701处于II期临床试验阶段[0]。

国外大型药企(如默沙东、礼来、罗氏)则通过BD合作进入该赛道:

  • 2023年,康方生物与默沙东达成合作,默沙东以1.5亿美元首付款+11.5亿美元里程碑付款获得AK112的全球独家授权(除中国外)[7];
  • 2024年,信达生物与礼来达成合作,礼来以1亿美元首付款+8亿美元里程碑付款获得IBI315的全球独家授权(除中国外)[8]。

(二)BD合作的核心驱动因素

  1. Biotech的需求:资金与商业化能力
    Biotech企业在研发阶段需要大量资金(如AK112的III期临床试验费用约5亿美元[9]),而大型药企的资金支持(首付款+里程碑付款)可缓解其资金压力。此外,大型药企的全球商业化网络(如默沙东的Keytruda销售团队)可加速双抗的市场渗透。

  2. 大型药企的需求:补充产品线与应对竞争
    PD-(L)1单药(如Keytruda、Opdivo)的专利即将到期(2028-2030年),市场竞争加剧(如Keytruda的全球销售额2024年较2023年下降10%[0])。双抗作为PD-(L)1单药的升级产品,可补充大型药企的产品线,应对专利悬崖。同时,双抗的差异化优势(如更优的疗效、更少的副作用)可帮助大型药企抢占市场份额(如默沙东希望通过AK112夺回NSCLC一线治疗的市场领导地位[7])。

五、政策与支付环境支持:加速双抗的上市与渗透

(一)政策支持:创新药审评审批加速

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对创新药(尤其是双抗)给予优先审评(如AK112的NDA申请被纳入优先审评程序[3])、突破性疗法认定(如IBI315被认定为突破性疗法[5]),缩短了上市时间(从临床到上市的时间约6-8年,较传统药物缩短2-3年[0])。

(二)支付环境:医保报销推动市场渗透

双抗的价格较单药联合更低(如AK112的预计年治疗费用约15万元,较帕博利珠单抗+贝伐珠单抗的25万元更低[10]),且部分双抗已进入医保谈判(如IBI315预计2026年进入医保[5])。医保报销将显著提高患者的支付能力,推动双抗的市场渗透(如PD-(L)1单药进入医保后,市场份额从20%提升至50%[0])。

六、结论

PD-(L)1/VEGF双抗赛道成为BD热门,是市场需求(癌症治疗的未满足需求)、技术优势(协同效应与药代动力学优势)、竞争格局(Biotech与大型药企的优势互补)、政策与支付环境(加速审评与医保报销)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未来,随着双抗的陆续上市(如AK112预计2025年底上市[3]),该赛道的市场规模将快速增长(如Evaluate Pharma预测,2030年全球PD-(L)1/VEGF双抗的市场规模将达到300亿美元[11]),成为生物医药行业的核心赛道之一。

(注:报告中[0]指代券商API数据,[1]-[11]指代网络搜索结果。)

Copyright © 2025 北京逻辑回归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2021000962号-9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朱家垡村西900号院2号楼101

小程序二维码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