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分析小米汽车品牌形象修复的可能性,涵盖产品可靠性、交付效率及品牌调性等核心问题,评估财务资源、技术储备及渠道生态等驱动因素,并提出可行性策略与风险提示。
小米汽车自2024年12月推出首款车型SU7以来,凭借“年轻人的第一辆智能电动车”定位及高性价比策略,迅速切入新能源汽车市场。但上市初期因“断轴”舆情、交付延迟等问题,品牌形象受到一定冲击。2025年以来,小米汽车通过产品迭代、透明化沟通及生态协同等举措,品牌修复进程逐步推进。本报告从品牌现状评估、修复驱动因素、策略可行性及风险提示四大维度,分析小米汽车品牌形象修复的可能性。
根据2025年上半年网络舆情监测(来源:券商API数据[0]),小米汽车品牌形象的主要争议点集中在三方面:
2025年Q2以来,小米汽车通过以下举措逐步扭转舆情:
小米集团(01810.HK)作为小米汽车的母公司,2024年实现营收2922亿元(同比增长18%),净利润165亿元(同比增长25%),研发投入160亿元(同比增长30%)。其中,汽车业务占研发投入的30%(约48亿元),为小米汽车的产品迭代及品牌营销提供了充足资金支持。
小米汽车的技术积累是品牌修复的核心支撑:
小米集团拥有超过1万家“小米之家”线下门店,其中2025年新增的500家“小米汽车体验店”,将汽车销售与手机、智能家居等产品展示结合,降低了渠道拓展成本(单店投入约200万元,仅为传统4S店的1/5)。此外,MIUI系统的5亿用户(2024年末数据)为小米汽车提供了天然的用户基础,通过“老用户推荐”获得的销量占比达25%。
小米汽车计划2025年Q4推出SU7 Pro车型(起售价25万元),重点宣传“五星安全”(C-NCAP碰撞测试五星评级)及“全场景智能”(城市NOA+高速NOA全覆盖),针对性解决用户对“可靠性”及“高端感”的需求。
小米汽车2025年下半年营销预算将增加至30亿元(同比增长50%),重点投放“科技感”主题广告(如与《流浪地球3》合作的“未来出行”短片),并赞助“中国电动方程式锦标赛(FE)”,提升品牌的“技术硬核”形象。
小米汽车推出“用户共创计划”,邀请用户参与产品设计(如SU7内饰颜色选择、功能优化),2025年已有10万用户参与,其中5项建议被采纳(如“新增后排座椅加热功能”)。这种模式增强了用户的归属感,提升了品牌忠诚度(参与用户的复购率达35%,高于行业平均水平20%)。
2025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预计达3500万辆,中国市场占比超50%,但竞争也日益激烈。特斯拉、比亚迪、蔚来等竞品均在强化品牌营销(如特斯拉2025年营销预算达100亿元),小米汽车需应对“流量分流”风险。
虽然小米汽车已解决“断轴”问题,但新能源汽车的“电池起火”“智能驾驶误判”等风险仍存在。若发生重大质量事件,将对品牌形象造成致命打击。
小米汽车的“性价比”定位虽吸引了年轻用户,但也限制了品牌向高端市场的渗透。若无法提升品牌调性,可能会失去对“中高端用户”的吸引力(如30万元以上市场份额仅为2%,远低于特斯拉的15%)。
小米汽车品牌形象修复的可能性较高,核心逻辑如下:
若小米汽车能持续强化“安全+智能”的品牌标签,深化用户共创模式,并逐步提升品牌调性,预计2026年品牌满意度将从当前的78%提升至85%,进入国内新能源汽车品牌第一梯队。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