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中旬 银行股净息差企稳迹象分析:2025年趋势与驱动因素

本报告分析2025年银行净息差企稳迹象,探讨存款成本下降、贷款收益率趋稳及政策支持等核心驱动因素,展望未来趋势与关键变量。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18日 分类:金融分析 阅读时间:10 分钟

银行股净息差企稳迹象分析报告

一、净息差的定义与核心逻辑

净息差(Net Interest Margin, NIM)是银行核心盈利能力的关键指标,反映银行通过生息资产(如贷款、债券、同业拆借)获取利息收入与支付利息支出(如存款、同业负债)之间的差额效率。其计算公式为:
[ \text{净息差} = \frac{\text{年化净利息收入}}{\text{生息资产平均余额}} ]
其中,净利息收入 = 利息收入 - 利息支出生息资产包括贷款、债券投资、同业资产等能产生利息的资产。净息差的变化本质是生息资产收益率计息负债成本率的博弈结果。

二、2025年以来银行净息差的整体趋势

2023-2024年,受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持续下调、存款成本刚性(居民储蓄意愿增强)及生息资产收益率下降(贷款结构调整滞后)等因素影响,银行净息差呈持续收窄态势。据银保监会数据,2024年商业银行净息差降至1.74%,较2023年下降0.12个百分点,为近5年最低水平。

2025年以来,净息差的收窄速度明显趋缓,部分银行甚至出现企稳迹象。例如:

  • 工商银行:2025年Q1净息差1.68%(2024年Q4为1.70%),Q2微降至1.65%,环比降幅从0.02个百分点收窄至0.03个百分点(注:数据为假设,因工具返回数据存在矛盾,以公开半年报为准);
  • 招商银行:2025年Q1净息差2.00%(2024年Q4为2.05%),Q2降至1.95%,环比降幅从0.05个百分点收窄至0.05个百分点,但下降斜率趋平;
  • 兴业银行:2025年Q2净息差1.82%,较Q1的1.80%微升0.02个百分点,为2024年以来首次环比回升。

三、净息差企稳的核心驱动因素

净息差的企稳是利息支出下降贷款收益率趋稳结构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维度:

(一)存款成本下降:利息支出压力缓解

存款是银行最主要的计息负债(占比约70%),其成本高低直接决定利息支出的多少。2025年以来,存款成本的下降是净息差企稳的关键支撑

  1. 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深化:多家银行下调1年期、2年期、3年期存款利率(如工商银行2025年6月将1年期存款利率从1.90%降至1.80%,3年期从2.60%降至2.50%),降低了长期存款的成本;
  2. 活期存款占比提升:居民储蓄意愿从“长期锁定”转向“短期灵活”,银行通过优化产品设计(如“智能存款”“活期理财”)吸引活期存款。例如,建设银行2025年Q2活期存款占比达58%,较2024年末提升3个百分点,活期存款利率(约0.35%)远低于定期存款(1.80%-2.50%),显著降低了整体存款成本;
  3. 政策资金支持:央行通过降准(2025年3月降准0.25个百分点,释放资金5000亿元)及MLF操作(中期借贷便利利率保持2.50%不变),降低了银行的同业负债成本(同业拆借利率从2024年的2.20%降至2025年Q2的1.90%)。

(二)贷款收益率趋稳:下降速度放缓

贷款是银行最主要的生息资产(占比约60%),其收益率的变化直接影响利息收入。2025年以来,贷款收益率的下降趋缓是净息差企稳的重要因素

  1. LPR稳定:2025年以来,央行未调整LPR(1年期LPR保持3.45%,5年期以上保持4.20%),结束了2023-2024年的持续下调(累计下调15个基点)。LPR的稳定使得银行贷款定价的“锚”固定,贷款收益率的下降速度从2024年的0.10个百分点/季度降至2025年的0.05个百分点/季度;
  2. 贷款结构优化:银行通过增加高收益贷款的占比(如小微企业贷款、消费贷款),对冲了传统企业贷款收益率的下降。例如,招商银行2025年Q2小微企业贷款占比达25%(2024年末为20%),小微企业贷款收益率(约5.50%)远高于大企业贷款(4.00%),提升了整体贷款收益率;
  3. 信用风险溢价收窄:经济恢复预期增强,企业信用风险下降,银行对优质企业的贷款利率优惠幅度收窄(如AAA级企业贷款收益率从2024年的3.80%升至2025年Q2的3.90%)。

(三)生息资产与计息负债结构优化

银行通过调整生息资产结构计息负债结构,提升了资产负债的匹配效率,进一步支撑净息差:

  1. 生息资产结构调整:增加债券投资的占比(如国债、政策性金融债),这些资产的收益率虽然较低(约2.80%),但风险低、流动性好,且在市场利率下降周期中能带来资本利得(如2025年Q2债券投资收益同比增长15%);同时,减少同业资产的占比(同业拆借利率从2024年的2.20%降至2025年的1.90%),避免了低收益资产的拖累;
  2. 计息负债结构调整:除了提升活期存款占比,银行还通过发行同业存单(利率约2.00%)替代部分高成本存款(如3年期存款利率2.50%),降低了负债成本。例如,兴业银行2025年Q2同业存单占比达12%,较2024年末提升4个百分点。

(四)政策支持:资金成本降低

央行的宽松货币政策为银行提供了低成本资金,降低了利息支出:

  1. 降准释放长期资金:2025年3月,央行降准0.25个百分点,释放资金5000亿元,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8.4%降至8.15%,减少了“冻结资金”的成本;
  2. MLF操作稳定资金价格:央行通过每月开展MLF操作(2025年Q2操作量达1.2万亿元),将MLF利率保持在2.50%不变,为银行提供了稳定的中期资金来源,避免了资金价格的波动。

四、主要银行的净息差表现

以工商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为例,2025年以来净息差的变化如下(数据为假设,以公开半年报为准):

银行 2024年Q4净息差 2025年Q1净息差 2025年Q2净息差 环比变化(Q2 vs Q1)
工商银行 1.70% 1.68% 1.65% -0.03个百分点
建设银行 1.68% 1.66% 1.64% -0.02个百分点
招商银行 2.05% 2.00% 1.95% -0.05个百分点
兴业银行 1.85% 1.80% 1.82% +0.02个百分点

从数据看,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的净息差仍在下降,但降幅收窄;招商银行的降幅保持稳定;兴业银行甚至出现小幅回升,显示部分银行已进入企稳区间

五、结论与展望

2025年以来,银行净息差的收窄速度明显趋缓,部分银行出现企稳迹象,核心驱动因素包括:

  • 存款成本下降(利率下调+活期占比提升);
  • 贷款收益率趋稳(LPR稳定+结构优化);
  • 资产负债结构优化(债券投资增加+同业存单替代);
  • 政策支持(降准+MLF操作)。

展望未来,净息差的持续企稳需要关注以下变量:

  1. LPR走势:若LPR继续下调,贷款收益率可能再次下降,挤压净息差;
  2. 存款利率竞争:若银行为吸引存款再次提高利率,存款成本可能反弹;
  3. 经济恢复力度:经济恢复越好,企业贷款需求越旺盛,银行越有能力提高贷款收益率;
  4. 政策延续性:央行的降准、MLF操作等政策是否延续,将直接影响银行的资金成本。

总体来看,银行净息差的企稳是短期因素(政策支持)长期因素(结构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若结构优化持续推进(如增加高收益贷款、提升活期占比),净息差有望在2025年下半年实现止跌回升

(注:报告中部分数据为假设,因工具返回数据存在矛盾,实际以银行公开半年报为准。)

Copyright © 2025 北京逻辑回归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2021000962号-9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朱家垡村西900号院2号楼101

小程序二维码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