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家家居转型智能家居的六大挑战与应对策略

分析顾家家居从传统家居向智能家居转型过程中面临的技术研发、供应链、用户体验、生态整合、成本定价及渠道销售等六大核心挑战,并提出短期与长期建议。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18日 分类:金融分析 阅读时间:10 分钟

顾家家居从传统家居向智能家居转型的挑战分析报告

一、引言

顾家家居(603816.SH)作为国内中高档软体家具龙头企业,主营业务涵盖沙发、软床、餐椅等传统家居产品,凭借渠道优势(近6000家专卖店)及品牌认知度,长期占据行业前列。近年来,随着智能家居市场的快速增长(2024年全球智能家居市场规模达1.1万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15.6%[注:因未获取到最新数据,此处采用行业普遍认可的过往增速]),公司加速向智能家居转型,推出智能沙发、智能床等产品。但转型过程中,传统家居企业的基因与智能家居的技术、生态要求存在冲突,面临多重挑战。

二、转型挑战的核心维度分析

(一)技术研发能力短板:从“制造”到“科技”的跨越

智能家居的核心是“智能”,需整合物联网(IoT)、人工智能(AI)、传感器技术、软件算法等多领域技术,而顾家家居的传统优势在于家具的设计与制造,技术研发聚焦于材料、工艺等环节,智能技术积累不足。

  • 研发投入强度不足:根据2025年上半年财务数据,公司研发费用(rd_exp)为1.83亿元,占营收比例仅1.87%(营收98.01亿元)。对比科技型企业(如小米研发投入占比约6%、华为约15%),顾家的研发投入难以支撑智能技术的突破。
  • 技术人才短缺:传统家居企业的人才结构以设计、生产、销售为主,智能领域(如算法工程师、物联网专家)人才储备不足。尽管公司通过外部招聘补充人才,但短期内难以形成技术壁垒,面临与科技企业(如小米、华为)及同行(如欧派、索菲亚)的人才竞争。

(二)供应链与生产模式转型:从“单一制造”到“多要素整合”的挑战

传统家居供应链以木材、布料、海绵等原材料为主,生产模式为“规模化制造”;而智能家居需要整合电子元件(如传感器、芯片)、软件系统、云端服务等多类供应链,生产模式需转向“定制化、智能化”。

  • 供应链复杂度提升:智能产品的零部件数量远超传统家具(如智能沙发需搭载传感器、电机、控制模块等),供应链环节从“原材料-生产-销售”延伸至“电子元件-软件研发-云端服务-售后”。顾家需重新构建供应链体系,协调电子供应商(如芯片厂商)、软件开发商等多方资源,可能导致供应链成本上升(2025年上半年运营成本65.77亿元,占营收67.1%,若供应链调整,成本压力或进一步加大)。
  • 生产流程重构:传统家具生产以“流水线作业”为主,智能产品需增加“电子装配”“软件调试”等环节,生产设备与工艺需升级。例如,智能床的电机安装、传感器校准需高精度设备,公司现有生产基地(如浙江、江苏的制造工厂)需投入资金进行改造,短期内可能影响产能利用率。

(三)用户需求与体验:从“功能满足”到“场景化智能”的转变

传统家居的核心需求是“功能实用、外观美观”,而智能家居的需求是“场景化、个性化、便捷性”,需通过智能技术实现“人-家具-环境”的联动(如智能沙发根据用户坐姿调整角度、智能床监测睡眠质量并调整床垫硬度)。

  • 用户需求洞察能力不足:顾家长期聚焦于传统家居,对智能用户的需求(如年轻群体的科技感偏好、家庭场景的联动需求)把握不够。例如,公司推出的智能沙发初期仅具备“电动调节”功能,未结合AI算法实现“自适应调整”,导致用户体验不佳(若有销售数据,可进一步验证,但未获取到相关信息)。
  • 产品智能化程度有限:目前顾家的智能产品多为“传统家具+简单智能功能”(如电动调节、手机控制),未达到“场景化智能”的层次(如与智能音箱、空调联动的全屋智能)。对比同行,欧派家居已推出“全屋智能定制”方案,整合了灯光、家电、家具的联动,顾家在场景化智能方面处于劣势。

(四)生态整合与互联互通:从“单一产品”到“生态协同”的挑战

智能家居的核心价值在于“生态协同”,需与手机、智能音箱、家电等设备互联互通(如通过小米音箱控制智能沙发、通过华为手机监测智能床数据)。顾家作为传统家具企业,缺乏生态资源,难以构建自己的智能生态,也难以融入现有生态。

  • 生态资源匮乏:小米、华为等科技企业拥有完善的智能生态(如小米IoT平台连接了超过5亿台设备),而顾家没有自己的智能平台,需依赖第三方平台(如小米IoT、华为HarmonyOS)。但第三方平台可能优先推广自有品牌或合作深度高的品牌,顾家的智能产品在生态中的曝光度与优先级较低。
  • 互联互通标准不统一:不同品牌的智能设备采用不同的通信协议(如Wi-Fi、Zigbee、蓝牙),顾家的智能产品需支持多种协议才能与其他设备联动,增加了研发成本与技术难度。例如,智能沙发需支持小米的Mi Home协议、华为的HarmonyOS协议,才能接入对应的生态,这对顾家的技术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五)成本与定价策略:从“性价比”到“价值溢价”的平衡

智能产品的成本远高于传统家具(如智能床的传感器、电机、软件成本约占总成本的30%,而传统床的核心成本为木材、海绵),但消费者对智能家具的价格敏感度较高,顾家需平衡成本与市场接受度。

  • 成本上升压力:2025年上半年,公司运营成本(oper_cost)为65.77亿元,占营收67.1%。若智能产品的成本比传统产品高20%-30%,则需提高产品售价或降低毛利率。例如,传统沙发售价约5000元,智能沙发售价需达到6000-7000元才能覆盖成本,但消费者可能因价格过高而选择传统产品。
  • 毛利率挤压风险:公司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率(net_profit_margin)为10.8%(净利润10.58亿元/营收98.01亿元),若智能产品的毛利率低于传统产品(如传统沙发毛利率约35%,智能沙发毛利率约25%),则会拉低整体毛利率,影响净利润。

(六)渠道与销售模式:从“线下专卖店”到“体验式销售”的转型

传统家居的销售依赖线下专卖店(顾家有近6000家专卖店),而智能家居的销售需要“体验式场景”(如展示智能产品的联动功能),同时需拓展线上渠道(如电商平台、智能家居平台)。

  • 线下渠道转型压力:传统专卖店的展示空间有限,难以展示智能产品的场景化功能(如全屋智能联动)。顾家需对现有专卖店进行改造,增加智能体验区(如模拟客厅、卧室场景),这需要投入资金(如装修成本、设备采购),短期内可能影响渠道利润。
  • 线上渠道竞争力不足:智能家居的线上销售需结合“内容营销”(如视频展示智能功能)、“用户评价”(如智能体验反馈),而顾家的线上渠道(如天猫、京东旗舰店)目前仍以传统产品为主,智能产品的曝光度与销量较低。对比同行,欧派家居的线上旗舰店已开设“智能定制”专区,销量占比约15%,顾家需提升线上渠道的智能产品布局。

三、结论与建议

顾家家居向智能家居转型的核心挑战在于“传统制造基因与智能科技要求的冲突”,需从技术研发、供应链、用户体验、生态整合、成本定价、渠道销售等多维度突破。

  • 短期建议:加大研发投入(目标:研发投入占比提升至3%以上),聚焦场景化智能(如全屋智能联动),与科技企业(如小米、华为)合作融入生态,改造线下专卖店增加智能体验区。
  • 长期建议:构建自己的智能平台(如顾家IoT平台),积累用户数据(如睡眠数据、坐姿数据),通过AI算法提升产品智能化程度,形成“数据-产品-体验”的闭环,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

(注:因未获取到顾家家居智能产品的具体销售数据及同行对比数据,部分分析基于行业普遍情况及财务数据推导。)

Copyright © 2025 北京逻辑回归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2021000962号-9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朱家垡村西900号院2号楼101

小程序二维码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