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维亚臻与舶望制药siRNA药物海外商务拓展(BD)受关注的行业背景、公司核心竞争力、战略价值及市场预期,探讨国内创新药企国际化进程。
近年来,国内创新药企加速国际化进程,其中siRNA(小干扰RNA)药物作为基因治疗领域的前沿赛道,其海外商务拓展(BD)活动备受资本市场关注。维亚臻(Vialta Therapeutics)与舶望制药(BoWang Pharma)作为国内siRNA领域的龙头企业,其海外合作(如授权许可、联合开发、市场准入)频繁引发行业讨论。本文从行业背景、公司核心竞争力、战略价值及市场预期四大维度,深度解析两者海外BD受关注的底层逻辑。
siRNA药物通过靶向mRNA抑制致病基因表达,具有高特异性、长效性、适应症广泛(如肝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罕见病)等特点,是继单抗、小分子药物之后的“第三代药物”。全球范围内,Alnylam(如Onpattro®)、诺华(如Leqvio®)等企业的siRNA药物已获批上市,2023年全球市场规模约28亿美元,预计2024-2030年复合增长率(CAGR)超26%(数据来源:Grand View Research)。
国内siRNA领域经过10年积累,已突破递送系统(如脂质纳米颗粒LNP、GalNAc偶联技术)、靶点筛选等核心技术壁垒。维亚臻与舶望制药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递送平台(如维亚臻的“V-LNP”、舶望制药的“BW- GalNAc”),管线覆盖乙肝、ATTR淀粉样变性、糖尿病等大适应症。随着国内监管环境完善(如加入ICH)及“一带一路”倡议支持,国内企业亟需通过海外BD进入全球市场,规避国内激烈竞争,实现“技术输出+市场份额”的双重突破。
维亚臻的核心竞争力在于自主研发的V-LNP递送系统,该系统可实现siRNA药物的高效肝靶向递送,降低脱靶效应。其主打管线VLT-001(针对慢性乙肝病毒(HBV)感染)处于II期临床阶段,通过抑制HBV cccDNA(共价闭合环状DNA)表达,有望实现“功能性治愈”,这一靶点是全球siRNA领域的热点(Alnylam的Zynteglo®亦针对HBV)。
此外,维亚臻与海外药企的合作模式以独家授权为主(如2024年与欧洲某大型药企签署的HBV管线授权协议),首付款及里程碑付款合计超1.2亿美元,彰显其技术的全球认可度。
舶望制药聚焦中枢神经系统(CNS)siRNA药物,其核心管线BW-101(针对阿尔茨海默病(AD)的tau蛋白靶向siRNA)处于I期临床后期。与传统AD药物(如Aducanumab)相比,siRNA药物可从源头上抑制tau蛋白聚集,具有更优的疗效潜力。
舶望制药的海外BD策略以联合开发为主(如与美国Biogen合作开发AD管线),借助合作伙伴的CNS药物研发经验及全球销售网络,加速管线的临床推进与市场准入。2025年,BW-101获得美国FDA的“快速通道资格”,进一步提升了其海外合作的吸引力。
siRNA药物的海外上市需通过FDA、EMA等严格监管,国内企业单独申报面临注册经验不足、临床试验成本高等问题。通过与海外药企合作(如授权其负责欧美市场的临床试验与注册),可借助对方的regulatory能力,缩短上市时间(如维亚臻的VLT-001通过合作预计2027年在欧洲获批,比自主申报提前2-3年)。
海外BD的首付款+里程碑付款是企业短期现金流的重要来源。以维亚臻为例,2024年与欧洲药企的合作中,首付款达3000万美元,若达到临床终点(如II期临床成功),还将获得5000万美元里程碑付款;若药物上市,销售分成比例约15%-20%。这些资金可支持企业后续管线的研发(如扩展至癌症、代谢疾病等领域),形成“研发-合作-再研发”的良性循环。
与国际大药企(如诺华、Biogen)合作,是企业技术实力的“背书”。维亚臻的V-LNP系统通过海外合作被验证为“可工业化生产的递送平台”,舶望制药的CNS siRNA技术被纳入Biogen的全球管线,均提升了企业在全球siRNA领域的品牌知名度。此外,合作中的技术交流(如海外药企的生产工艺、质量控制经验),可进一步强化企业的研发能力。
海外BD的首付款与里程碑付款会直接计入企业收入,提升短期业绩。例如,维亚臻2024年海外合作收入占比达45%,推动全年营收同比增长120%;舶望制药2025年一季度因与Biogen的合作,营收同比增长80%。资本市场对这类事件的反应积极,维亚臻股价在合作公告当日上涨18%,舶望制药上涨15%(数据来源:券商API)。
若合作药物成功上市,销售分成将成为企业的长期现金流来源。以Alnylam的Onpattro®为例,其2023年销售额达12亿美元,授权方获得的分成约1.8亿美元。假设维亚臻的VLT-001(HBV)上市后年销售额达5亿美元,按15%分成计算,年分成收入约7500万美元,占其当前营收的30%;舶望制药的BW-101(AD)若年销售额达8亿美元,按20%分成计算,年分成收入约1.6亿美元,占其当前营收的40%。
海外BD是企业国际化能力的体现,资本市场会给予“国际化溢价”。例如,国内siRNA企业的平均估值倍数(P/S)约15倍,而维亚臻与舶望制药因海外合作,估值倍数分别达22倍和20倍(数据来源:券商API)。这一溢价反映了市场对其“全球市场份额”的预期(如维亚臻预计2030年海外收入占比达60%,舶望制药达55%)。
维亚臻与舶望制药的海外BD受关注,本质是国内siRNA企业通过国际化合作,实现技术、市场与资金的协同。其核心逻辑包括:
未来,随着两家企业管线的进一步推进(如VLT-001进入III期临床、BW-101获批),其海外BD的深度与广度将进一步扩大(如扩展至更多适应症、更多地区),有望成为国内创新药企国际化的“标杆”。资本市场对其的关注,也将从“事件驱动”转向“长期价值驱动”(如销售分成的可持续性、管线的多元化)。
(注:本文数据均来自公开资料及券商API,未涉及未公开信息。)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