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分析寒武纪研发投入占比下降对技术竞争力的影响,涵盖研发效率、行业竞争及长期风险,揭示其短期无虞但需警惕长期投入不足的结论。
寒武纪(688256.SH)作为国内人工智能(AI)芯片领域的龙头企业,其研发投入水平直接关系到技术迭代速度与市场竞争力。近年来,市场关注其研发投入占比(研发支出/营业收入)的下降趋势,担忧是否会削弱长期技术竞争力。本报告基于财务数据与行业逻辑,从研发投入变化特征、研发效率与产出、行业竞争 context 及技术竞争力传导路径四大维度展开分析,揭示研发投入占比下降的潜在影响。
根据券商API数据[0],寒武纪2025年上半年研发支出(rd_exp)为5.42亿元,同比增长102%(2024年上半年为2.68亿元);同期营业收入(total_revenue)为28.81亿元,同比暴增389%(2024年上半年为5.89亿元)。研发投入占比从2024年上半年的45.5%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18.8%,下降幅度显著,但研发投入绝对额仍保持高速增长。
占比下降的核心原因是营业收入的爆发式增长,而非研发投入的收缩。2025年上半年,寒武纪AI芯片产品(如思元系列)在云计算、智能驾驶等领域的商业化落地加速,收入规模快速扩张,导致研发投入占比被稀释。这一变化反映公司从“研发投入期”进入“市场收获期”,战略重心从技术突破转向规模化变现。
研发投入的质量(而非仅占比)是技术竞争力的核心支撑。从财务数据看,寒武纪研发投入的效率并未因占比下降而弱化:
2025年上半年,研发支出同比增长102%,带动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89%,研发投入收入转化率(营业收入/研发支出)从2024年上半年的2.2倍提升至5.3倍。这一数据表明,前期研发投入的技术成果(如思元590、思元370等芯片产品)已进入商业化放量阶段,研发投入的“产出弹性”显著提升。
2025年上半年,寒武纪毛利率(gross_profit_margin)为65.2%(计算方式:(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收入),较2024年同期的63.8%略有提升。高毛利率反映其芯片产品的技术附加值仍保持行业领先,研发投入的技术壁垒未因占比下降而削弱——核心原因在于研发投入的结构化优化:公司将更多资源从“基础研究”转向“应用层优化”(如芯片与下游场景的适配),提升了产品的市场接受度。
AI芯片领域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研发投入的绝对额而非“占比”是维持技术竞争力的核心门槛。根据公开数据(如英伟达2023年年报),全球龙头企业的研发投入占比通常在25%-35%之间,但绝对额均超百亿美元。寒武纪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5.42亿元,虽占比(18.8%)低于行业龙头,但绝对额仍处于国内同行业第一梯队(如对比国内其他AI芯片企业,研发投入普遍在1-3亿元区间)。
寒武纪作为国内AI芯片的“先入者”,已积累了芯片架构设计(如DSA架构)、算法-芯片协同优化等核心技术壁垒。其研发投入占比下降,本质是技术积累到一定阶段后的“效率释放”——通过商业化落地带来的收入增长,反哺研发投入(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同比增长102%),形成“研发-收入-研发”的正向循环。这种模式优于“为维持占比而过度投入”的策略,更符合国内企业“快速商业化”的竞争逻辑。
寒武纪研发投入占比下降的核心驱动因素是营业收入的爆发式增长,而非研发投入的收缩。从研发效率(收入转化率、毛利率)与市场表现(市场份额、产品迭代)看,其技术竞争力未因占比下降而削弱。但需警惕长期投入不足的风险——若未来收入增长放缓,研发投入绝对额的增长可能乏力,导致技术迭代速度落后于行业龙头。
寒武纪研发投入占比的下降是战略阶段切换的结果(从“研发投入期”进入“市场收获期”),短期不会削弱技术竞争力。但长期来看,需保持研发投入的绝对增长与结构化优化,才能维持在AI芯片领域的技术领先地位。市场应关注其研发投入的绝对额而非“占比”,并结合产品迭代速度与市场份额等指标,综合判断技术竞争力的变化趋势。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