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分析寒武纪(688256.SH)在通胀环境下的应对策略,包括原材料成本控制、研发效率提升及供应链优化,揭示其高毛利率与技术优势如何支撑抗通胀能力。
寒武纪(688256.SH)作为国内人工智能(AI)芯片领域的龙头企业,专注于云端、边缘端及终端AI芯片的研发与销售,其业务受全球通胀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原材料成本上升、研发投入压力及供应链稳定性等方面。本文结合公司财务数据、行业地位及业务特性,从通胀影响路径、财务应对能力、行业竞争优势及潜在应对策略等维度,系统分析寒武纪的通胀压力应对逻辑。
AI芯片的核心原材料包括晶圆(硅片)、封装测试材料(如金线、基板)及电子元器件(如电阻、电容)。全球通胀背景下,晶圆价格(尤其是高端12英寸晶圆)自2023年以来持续上涨,涨幅达15%-20%[0];封装材料成本亦随铜、铝等金属价格波动而上升。寒武纪作为fabless模式(无晶圆厂)企业,原材料成本占比约为60%-70%[0],通胀直接挤压其毛利率空间。
AI芯片研发需持续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指令集架构设计、流片测试及人才薪酬。通胀推高了研发人员薪资(国内AI工程师薪资年涨幅约8%-10%[0])及流片成本(单次7nm芯片流片费用超5000万元[0]),导致公司研发支出刚性增长。2025年上半年,寒武纪研发支出达5.42亿元,同比增长18.3%[0],占总收入的18.8%。
全球半导体供应链受通胀、地缘政治及产能紧张影响,交付周期延长(如晶圆交付周期从2022年的12周延长至2025年的20周[0])。寒武纪依赖台积电等第三方晶圆厂,供应链中断风险上升,可能导致产品交付延迟及客户流失。
寒武纪2025年上半年实现总收入28.81亿元,同比增长35.6%;净利润10.38亿元,同比增长22.1%;毛利率达62.3%(同比提升1.2个百分点)[0]。高毛利率主要源于:
高毛利率为公司吸收原材料成本上升提供了缓冲空间。
2025年三季度末,寒武纪货币资金及交易性金融资产达66.63亿元,较2024年末增长15.2%[0];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为9.11亿元(2025年上半年),同比增长23.7%[0]。充足的现金储备使其能够应对供应链延迟导致的短期资金占用,或通过提前采购锁定原材料价格。
寒武纪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占比(18.8%)较2024年(21.5%)下降2.7个百分点[0],主要因研发流程优化(如采用更高效的EDA工具)及技术复用(如指令集架构在多代芯片中的应用),降低了单位研发成本。例如,思元590芯片的研发周期较上一代缩短6个月,研发成本下降12%[0]。
寒武纪是国内少数拥有自主AI芯片指令集及架构的企业,其“DianNao”系列架构在算力密度(每瓦算力)上优于英伟达A100芯片约15%[0],且支持国产操作系统(如统信UOS)及软件生态(如PyTorch、TensorFlow的深度优化)。技术自主性使其免受国外架构(如x86、ARM)的授权成本波动影响,降低了通胀带来的间接成本压力。
根据IDC数据,2025年上半年,寒武纪在国内云端AI芯片市场的份额达18.3%,仅次于英伟达(35.6%),位居第二[0]。市场份额的提升使其能够通过规模效应降低采购成本(如与晶圆厂签订长期大额订单,获得价格折扣),对冲通胀带来的原材料涨价。
寒武纪可能通过与台积电、中芯国际等晶圆厂签订3-5年长期采购合同,锁定晶圆价格;同时,拓展封装测试供应商(如长电科技、通富微电),降低对单一供应商的依赖。此外,公司可能增加原材料库存(如晶圆、封装材料),应对短期价格波动。
通过研发更先进的制程工艺(如5nm、3nm)及架构优化(如存算一体化、稀疏计算),提高芯片能效比,降低单位算力的原材料消耗(如晶圆面积)。例如,寒武纪下一代云端芯片(思元690)采用5nm制程,算力密度较思元590提升30%,单位晶圆成本下降20%[0]。
寒武纪可能进一步提升边缘端及终端芯片的占比(2025年上半年占比为55%),尤其是面向智能汽车、工业机器人等领域的高附加值芯片(毛利率约70%)[0]。这些领域的客户对价格敏感度较低,能够承受更高的成本传递。
寒武纪作为国内AI芯片龙头,通过高毛利率的产品结构、充足的现金储备及技术自主优势,具备较强的通胀应对能力。短期来看,公司可通过供应链管理(长期合同、库存调整)及研发效率提升(流程优化、技术复用)对冲成本压力;长期来看,技术升级(先进制程、架构优化)及产品结构调整(高附加值领域)将进一步增强其抗通胀能力。
尽管全球通胀环境仍存不确定性,但寒武纪的技术护城河及市场份额优势使其能够在通胀周期中保持稳健增长。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