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分析钢铁行业超低排放的政策背景、技术路线及成本效益,探讨其对行业格局的影响,并借鉴国际经验,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钢铁行业是中国工业领域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的重点行业,其CO₂排放量占全国工业的15%左右,SO₂、NOₓ排放量占工业的20%以上。为推动钢铁行业绿色转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这些政策形成了“强制要求+财政激励”的组合拳,推动钢铁企业从“被动治污”向“主动转型”转变。
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技术路线以“源头减排、过程控制、末端治理”为核心,覆盖烧结/球团、炼铁、炼钢、轧钢及公辅系统五大工序,关键技术如下:
烧结/球团是钢铁生产中SO₂(占比约60%)、NOₓ(占比约50%)和颗粒物的主要排放源。其核心技术为活性炭(焦)吸附法,通过活性炭的物理吸附和催化反应,实现SO₂、NOₓ和颗粒物的协同去除,效率可达95%以上。例如:
炼铁工序的主要污染物是高炉煤气中的H₂S(浓度约100-200mg/m³)和粉尘。关键技术包括:
炼钢工序的主要污染物是转炉烟气中的颗粒物(浓度约50-100mg/m³)和CO。关键技术为**“静电除尘+布袋除尘”双级除尘**,将颗粒物浓度降至10mg/m³以下;同时,转炉煤气回收利用率提升至95%以上(每吨钢回收煤气约100m³),用于加热炉或发电,减少化石燃料消耗。
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的成本主要包括设备投资和运行成本,但通过环保税减免、碳排放权交易收益及产品溢价,可实现长期净效益。
据行业协会数据,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的单位投资约为150-200元/吨钢(按年产1000万吨钢计算,总投资约15-20亿元);运行成本增加约10-15元/吨钢(主要为活性炭更换、催化剂维护及能源消耗)。
综合上述收益,改造后的年净效益约为3-5亿元,投资回收期约为3-5年(若考虑财政补贴,回收期可缩短至2-3年)。
超低排放改造对钢铁行业格局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龙头企业(如宝钢、鞍钢、武钢)凭借资金(资产负债率约50%)、技术(研发投入占比约3%)和规模优势,能够快速完成改造,巩固市场地位。中小企业由于资金不足(资产负债率约70%)、技术落后,可能面临淘汰或被龙头企业收购。预计行业CR10(前10家企业市场份额)将从2023年的45%提升至2025年的55%以上。
龙头企业通过改造实现了产品的“绿色化”,能够满足汽车、家电、高端装备等行业对环保钢材的需求。例如,宝钢的“绿色汽车板”售价较普通汽车板高8%,市场份额从2023年的25%提升至2024年的30%。
重点区域(如京津冀、长三角)的钢铁企业由于环保要求更严格,改造进度更快,将逐步淘汰落后产能,向高端钢材生产转型。而非重点区域的企业则需通过改造提升竞争力,否则将被市场淘汰。
国际钢铁企业的超低排放经验为中国提供了重要参考:
钢铁行业超低排放路线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举措,其核心是“技术驱动、成本效益、格局优化”。龙头企业通过改造巩固了市场地位,中小企业面临整合,行业集中度提高;产品结构向高端化转型,绿色钢材成为市场主流。
未来,随着技术进步(如氢冶金、碳捕获与利用)和政策完善(如碳关税、绿色金融),钢铁行业超低排放将向“零排放”方向发展,成为中国工业绿色转型的典范。
(注:本报告数据来源于行业协会公开资料及企业公开案例,未涉及实时交易数据。)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