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中旬 钢铁行业超低排放进度分析:2025年目标冲刺与市场影响

本文全面分析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进度,涵盖政策执行、企业实践、技术路径、成本效益及市场影响,揭示2025年80%产能改造目标下的行业趋势与竞争格局。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0日 分类:金融分析 阅读时间:12 分钟

钢铁行业超低排放进度财经分析报告

一、引言

钢铁行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为推动钢铁行业绿色转型,我国于2019年出台《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要求“到2025年,重点区域钢铁企业基本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全国范围内80%以上钢铁产能完成改造”。超低排放改造不仅是钢铁企业应对环保督查、避免限产停产的关键举措,也是提升产品竞争力、实现“双碳”目标的核心路径。本文从政策执行进度、企业实践、技术路径、成本效益及市场影响等维度,对钢铁行业超低排放进度进行全面分析。

二、政策与行业整体进度:目标逼近,区域分化显著

1. 政策目标与时间节点

《方案》设定的核心目标为:2025年底前,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等重点区域钢铁企业基本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全国范围内80%以上钢铁产能(约10亿吨)完成改造。截至2025年上半年,据行业协会不完全统计,全国钢铁产能超低排放改造完成率约为72%,较2024年底的65%提升7个百分点,进度符合预期。

2. 区域进度分化

重点区域因环保压力大、政策执行严格,改造进度显著快于全国平均水平:

  • 京津冀地区:完成率约78%,其中河北省(钢铁产能占全国1/4)的改造率超过80%,如唐山、邯郸等钢铁重镇的企业已基本实现全流程超低排放;
  • 长三角地区:完成率约75%,上海、江苏、浙江的龙头企业(如宝钢、沙钢)均已完成改造;
  • 中西部地区:完成率约60%,主要因中小企业集中、资金技术实力薄弱,改造进度滞后。

3. 企业类型差异

龙头企业(如宝钢、鞍钢、武钢)凭借资金、技术优势,改造进度领先:全国前10大钢铁企业(产能占比约40%)的超低排放完成率已达90%;中小企业(产能占比约30%)完成率不足50%,成为拖累整体进度的主要因素。

三、重点企业实践:龙头引领,全流程改造成主流

1. 宝钢:全流程超低排放的标杆

宝钢作为钢铁行业龙头,其湛江钢铁基地(产能1000万吨/年)是国内首个全流程超低排放的钢铁项目。改造内容包括:

  • 烧结环节:采用“烧结机烟气循环+SCR脱硝+湿法脱硫”技术,颗粒物、SO₂、NOₓ排放浓度分别降至10mg/m³、30mg/m³、50mg/m³(远低于国家超低排放限值:10mg/m³、35mg/m³、50mg/m³);
  • 炼铁环节:高炉煤气采用“干法除尘+脱硫”技术,煤气中H₂S浓度降至5mg/m³以下;
  • 无组织排放控制:所有料场、皮带输送系统实现封闭,车间扬尘浓度降至8mg/m³以下。
    改造后,湛江钢铁的单位产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较改造前下降60%,同时通过“余热回收+余能发电”技术,单位电耗下降15%,实现了环保与效益的双赢。

2. 鞍钢:老厂区改造的样本

鞍钢鞍山基地(产能800万吨/年)是典型的老厂区改造项目。针对原有设备老化、排放超标问题,鞍钢采用“分步改造+技术升级”模式:

  • 2023年完成烧结机脱硫脱硝改造,2024年完成高炉煤气净化系统升级,2025年上半年完成转炉烟气处理改造;
  • 投入约12亿元,改造后单位SO₂排放量从1.2kg/吨钢降至0.3kg/吨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四、技术路径分析:全流程覆盖,关键技术成熟

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需覆盖烧结、球团、炼铁、炼钢、轧钢五大环节,以及无组织排放控制(如料场、输送系统)。核心技术路径如下:

1. 烧结/球团环节(污染物贡献占比约40%)

  • 脱硫技术:主流为“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效率>95%),部分企业采用“循环流化床脱硫”(适用于低浓度SO₂);
  • 脱硝技术:“SCR(选择性催化还原)”是主流(效率>90%),但需高温条件(300-400℃),部分企业结合“SNCR(选择性非催化还原)”实现低温脱硝;
  • 颗粒物控制:“电袋复合除尘”(效率>99.9%)替代传统静电除尘,有效降低细颗粒物(PM2.5)排放。

2. 炼铁环节(污染物贡献占比约30%)

  • 高炉煤气净化:“干法除尘”(效率>99.5%)替代湿法除尘,减少废水排放;
  • 高炉渣处理:“水淬渣”技术实现渣水分离,避免渣浆泄漏。

3. 无组织排放控制(污染物贡献占比约20%)

  • 封闭料场:采用钢结构+防尘罩,减少原料装卸过程中的扬尘;
  • 皮带输送封闭:所有皮带廊实现密封,避免物料散落;
  • 车辆冲洗:厂区入口设置自动冲洗装置,减少运输车辆带尘。

技术优缺点总结

技术类型 优点 缺点
SCR脱硝 效率高(>90%) 成本高(催化剂昂贵)
湿法脱硫 适用于高浓度SO₂ 产生废水,需处理
电袋复合除尘 细颗粒物去除效率高 阻力大,能耗高

五、成本效益评估:短期投入,长期收益显著

1. 改造投入成本

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的单位产能投入约为100-200元/吨(取决于原有设备状况)。例如:

  • 宝钢湛江基地(1000万吨产能)总投入约15亿元,单位产能投入150元/吨;
  • 鞍钢鞍山基地(800万吨产能)总投入约12亿元,单位产能投入150元/吨;
  • 中小企业(100万吨产能)总投入约1.2亿元,单位产能投入120元/吨(因设备简单,改造难度低)。

2. 运行成本

改造后的单位钢运行成本增加约20-30元/吨,主要包括:

  • 脱硫脱硝药剂费用(约10-15元/吨);
  • 设备维护费用(约5-8元/吨);
  • 电费(约3-5元/吨,因除尘、脱硫设备能耗增加)。

3. 政策补贴与收益

为减轻企业负担,中央及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补贴政策:

  • 财政补贴:重点区域企业改造后,每吨产能可获得30-50元的一次性补贴(如河北省补贴50元/吨);
  • 税收优惠:企业因改造产生的研发费用可加计扣除(比例为100%);
  • 产品溢价: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的企业,其产品可标注“超低排放”标识,在高端市场(如汽车、家电用钢)售价较普通产品高10-20元/吨(例如宝钢的“汽车用钢”溢价率约15%)。

4. 成本回收周期

以宝钢湛江基地为例:

  • 总投入15亿元;
  • 每年新增运行成本约2亿元(1000万吨×20元/吨);
  • 每年获得补贴约5亿元(1000万吨×50元/吨);
  • 产品溢价收入约1.5亿元(1000万吨×15元/吨)。
    净收益:5+1.5-2=4.5亿元/年,成本回收周期约3.3年(15/4.5)。

六、市场影响:竞争格局重塑,龙头企业抢占先机

1. 产品竞争力提升

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的企业,其产品因“绿色环保”标签获得高端市场溢价。例如:

  • 宝钢的“超低排放汽车用钢”占国内汽车用钢市场份额的35%,较改造前提升10个百分点;
  • 鞍钢的“绿色建筑用钢”售价较普通产品高18元/吨,销量占比从2023年的15%提升至2025年的30%。

2. 市场份额集中

龙头企业因改造早、产能稳定,市场份额持续提升:

  • 2025年上半年,全国前10大钢铁企业市场份额约42%,较2023年的38%提升4个百分点;
  • 中小企业因改造滞后,面临“限产停产”风险(如2025年上半年,河北省关停了10家未完成改造的中小企业,产能约500万吨),市场份额从2023年的35%降至2025年的30%。

3. 股价与业绩表现

完成改造的龙头企业,因生产稳定、产品溢价,业绩表现优于行业平均:

  • 宝钢股份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为85亿元,同比增长12%(行业平均增长5%);
  • 鞍钢股份2025年上半年股价上涨15%,远超钢铁行业指数(上涨8%)。

七、挑战与展望

1. 当前挑战

  • 中小企业资金压力: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改造投入(100-200元/吨产能)对其而言是沉重负担;
  • 技术人才短缺:超低排放技术(如SCR脱硝、电袋复合除尘)需要专业人才维护,中小企业缺乏此类人才;
  • 技术稳定性问题:部分企业采用的“低温脱硝”技术(如SNCR)存在效率波动大、催化剂寿命短等问题,影响生产稳定性。

2. 未来展望

  • 政策推动:预计2025年底前,国家将出台“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补贴延期政策”(原补贴截止2025年底),支持中小企业改造;
  • 技术进步:随着技术普及,改造成本将逐步下降(预计2026年单位产能投入降至80-150元/吨);
  • 市场整合:中小企业因改造滞后,将逐步被龙头企业兼并重组(如2025年上半年,宝钢兼并了河南一家100万吨产能的中小企业),市场份额将进一步集中。

结论

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已进入冲刺阶段,2025年底前有望实现“全国80%产能完成改造”的目标。龙头企业凭借资金、技术优势,已占据市场竞争制高点;中小企业需借助政策支持、技术合作,加快改造进度。超低排放改造不仅是钢铁企业应对环保压力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产品竞争力、实现“双碳”目标的核心路径。未来,钢铁行业将呈现“绿色化、高端化、集中化”的发展趋势,龙头企业将主导市场格局。

Copyright © 2025 北京逻辑回归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2021000962号-9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朱家垡村西900号院2号楼101

小程序二维码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