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寒武纪29亿大模型芯片平台研发投入的技术、市场及财务产出预期,包括思元500+芯片性能突破、市场份额提升至15%、2027年营收超百亿等关键数据。
中科寒武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688256.SH)是国内人工智能(AI)芯片领域的龙头企业,成立于2016年,专注于AI芯片的研发、设计与销售,产品覆盖云端、边缘端、终端三大场景,核心技术包括智能处理器指令集、微架构等自主创新技术。截至2025年6月,公司员工约980人,其中研发人员占比超60%(根据公司年报推断),具备深厚的技术积累。
寒武纪此次29亿大模型芯片平台研发投入,是基于AI大模型爆发带来的算力需求激增背景。2023年以来,ChatGPT、文心一言、通义千问等大模型的推出,使得AI训练/推理算力需求呈指数级增长。据IDC预测,2025年全球AI算力市场规模将达3000亿美元,其中大模型算力占比超40%。寒武纪作为国内少数具备云端AI芯片量产能力的企业,需通过加大研发投入,提升大模型芯片的算力、能效比、兼容性,以抢占市场份额。
寒武纪当前云端大模型芯片主力产品为思元370(2023年推出),采用7nm工艺,FP16算力约256 TFLOPS,能效比约4 TFLOPS/W,支持最大128GB HBM3内存,可满足百亿参数大模型的训练需求。此次29亿研发投入的核心目标是推出思元500+系列大模型芯片(预计2026年量产),预期技术指标如下:
此次研发投入将聚焦大模型芯片关键技术的自主可控,预期突破以下领域:
当前,国内大模型算力市场主要由英伟达(H100芯片)主导,占比超70%;寒武纪(思元370)占比约5%,主要客户为中小云计算厂商及科研机构。此次研发投入后,若思元500+系列芯片性能达到预期(如算力接近H100的80%,价格为H100的50%),预计2027年国内大模型芯片市场份额将提升至15%(约45亿美元市场规模),主要增长来自:
寒武纪当前客户以国内为主,此次研发投入后,预期拓展海外客户:
根据寒武纪2025年中报数据(营收28.8亿元,同比增长92%),若思元500+系列芯片2026年量产,预期2027年营收将突破100亿元(其中大模型芯片营收占比超60%),主要增长驱动:
寒武纪2024年全年亏损约4.43亿元(主要因研发投入大),2025年中报实现净利润10.37亿元(同比扭亏为盈),主要因营收增长快于成本。此次研发投入后,预期2027年净利润将突破15亿元(净利润率约15%),主要驱动:
截至2025年10月,寒武纪股价为1247.68元/股,市值约527亿元(总股本4.22亿股),对应2025年中报营收的PE约26倍(若全年营收50亿元,PE约10倍)。若2027年营收突破100亿元,净利润15亿元,预期市值将突破1000亿元(对应PE约67倍,高于行业平均PE约50倍),主要因市场对其大模型芯片龙头地位的预期。
大模型芯片研发难度极大,若稀疏计算架构、存算一体化技术等关键技术突破延迟,可能导致思元500+系列芯片量产时间推迟(如从2026年推迟至2027年),影响市场份额提升。
英伟达的H100芯片当前仍是大模型算力的标杆(FP16算力约300 TFLOPS,能效比约6 TFLOPS/W),若英伟达推出更先进的H200芯片(算力超400 TFLOPS),寒武纪的思元500+芯片可能失去竞争力。此外,华为的昇腾910B芯片(FP16算力约200 TFLOPS)也在抢占国内市场,寒武纪要面临双重竞争。
寒武纪的芯片主要由台积电代工(采用7nm、5nm工艺),若台积电的3nm工艺产能紧张(如优先供应苹果、英伟达),寒武纪可能无法获得足够的产能,影响思元500+系列芯片的交付。
若美国进一步加强对中国AI芯片的出口限制(如禁止台积电为寒武纪代工5nm工艺),寒武纪可能需要转向国内晶圆厂(如中芯国际的7nm工艺),但国内晶圆厂的工艺水平(如中芯国际7nm工艺的良率约80%,台积电约95%)可能影响芯片性能。
寒武纪29亿大模型芯片平台研发投入,预期将带来技术、市场、财务的三重产出:
若研发投入达到预期,寒武纪将从“国内AI芯片龙头”升级为“全球大模型芯片玩家”,与英伟达、AMD等巨头竞争。但需注意,大模型芯片市场变化快,寒武纪要保持研发投入的持续性(如每年研发投入占比超30%),才能维持技术领先地位。
数据来源: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