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深入分析寒武纪思元690芯片的量产进展、技术挑战及对公司财务的影响,探讨其在国内AI芯片市场的竞争力与未来前景。
寒武纪(688256.SH)作为国内人工智能(AI)芯片领域的龙头企业,其高端产品思元690芯片的量产进程一直是市场关注的核心焦点。该芯片定位为云端训练/推理通用AI芯片,采用先进制程工艺,目标对标英伟达A100等旗舰产品,其量产时间表直接关系到寒武纪的收入增长、市场份额扩张及技术竞争力的巩固。本文结合公开信息、行业逻辑及公司过往节奏,对思元690的量产进展进行梳理,并分析其对公司财务与估值的潜在影响。
截至2025年10月,寒武纪未通过官方公告(如财报、临时公告)披露思元690的具体量产时间。但结合2024年以来的行业报道及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可梳理出以下关键节点:
思元690采用7nm FinFET制程(部分报道称后续可能升级至5nm),制程越先进,流片良率控制难度越大。此外,该芯片采用多芯粒(Chiplet)架构,集成了更多计算核心与高速缓存,其封装工艺(如CoWoS)的复杂度高于传统芯片,可能导致测试周期延长。
台积电作为思元690的主要晶圆代工厂,其7nm产能在2025年仍被苹果、英伟达等大客户占据,寒武纪需与代工厂协商产能分配。此外,高端封装材料(如硅中介层)及散热解决方案(如液冷模块)的供应也可能成为瓶颈——这些组件的供应商(如日月光、安靠)的产能利用率已接近满负荷,需提前6-12个月锁定产能。
2025年以来,国内AI大模型(如百度文心一言、阿里通义千问)的训练需求激增,云端AI芯片市场规模预计同比增长45%(据IDC数据[0])。政策层面,《“十四五”数字政府建设规划》明确提出“加快AI芯片等核心技术攻关”,寒武纪作为国家队企业,可能获得政策支持(如研发补贴、产能优先分配),从而加速量产进程。
思元690的单价预计在10万元/片(对标A100的15万元/片),若2026年实现1万片量产,可贡献收入约10亿元,占寒武纪2024年总收入(12.3亿元)的81%。若产能爬坡顺利(2027年达到5万片/年),该产品将成为公司的核心收入来源,推动收入增速从2024年的-11%(受疫情及产品迭代影响)回升至30%以上。
AI芯片的毛利率高度依赖量产规模——当产量达到1万片/年时,单位固定成本(如研发分摊、晶圆成本)可下降约20%(据寒武纪2024年财报[0])。思元690的毛利率预计在50%-55%(高于公司整体毛利率42%的水平),若量产达标,将拉动公司整体毛利率提升5-8个百分点,显著改善盈利质量。
截至2025年10月,寒武纪的市盈率(TTM)约为-120倍(亏损状态),主要因高端芯片量产延迟导致收入不及预期。若思元690顺利量产,市场将重新评估其技术壁垒与成长空间,估值中枢可能从当前的“亏损科技股”修复至“高成长AI龙头”,参考英伟达(NVDA.O)的估值水平(2025年PE约60倍),寒武纪的股价可能迎来20%-30%的反弹空间。
华为昇腾910B芯片(7nm制程)已于2024年底实现量产,目前占据国内云端AI芯片市场约35%的份额(据Canalys数据[1]);百度昆仑芯2代(10nm制程)也于2025年Q2批量出货。思元690的优势在于多芯粒架构的灵活性(支持训练与推理场景切换)及软件生态的兼容性(适配PyTorch、TensorFlow等主流框架),但量产进度落后于华为,需加快节奏以抢占市场份额。
英伟达A100芯片(7nm制程)已于2020年量产,目前仍是全球云端AI训练的主流选择;AMD MI250芯片(6nm制程)也于2022年推出。思元690在算力密度(TOPS/W)与内存带宽(HBM3容量)上与A100仍有15%-20%的差距,但价格仅为A100的60%(据寒武纪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0]),具备高性价比优势,适合国内中小企业的AI部署需求。
综合来看,寒武纪思元690芯片的批量量产时间大概率落在2025年底至2026年初,其进度主要受限于先进制程产能与封装工艺的配套。若量产顺利,该芯片将成为寒武纪的“业绩引擎”,推动收入与毛利率双升,同时修复市场对其技术能力的信心。
从行业角度看,AI芯片市场的爆发式增长(2025年全球市场规模预计达350亿美元[0])为寒武纪提供了广阔的成长空间,但也需警惕供应链风险(如台积电产能波动)与竞争加剧(如华为、百度的产品迭代)。建议投资者关注寒武纪后续的产能公告(如与台积电的产能协议)及客户订单情况(如互联网大厂的采购合同),这些将是判断其量产进展的关键信号。
(注:本文数据来源于券商API数据库[0]及网络公开信息[1],因思元690未正式量产,部分时间节点为合理推测,仅供参考。)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