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铜在3D NAND芯片中的用量增长预期,探讨3D NAND层数提升、市场规模扩张及铜价波动对需求的影响,预测2025-2030年铜用量CAGR达15%-18%。
3D NAND芯片作为当前半导体存储领域的核心技术,其市场规模随数据中心、消费电子(如SSD)等需求的爆发持续扩张。铜作为3D NAND芯片中的关键互连材料,其用量增长与3D NAND的技术迭代、产能扩张密切相关。本文从市场背景、应用逻辑、驱动因素、替代风险等角度,系统分析铜在3D NAND中的用量增长预期,并结合最新铜价数据(23.7400美元/磅,2025年10月)探讨成本影响。
3D NAND通过将存储单元垂直堆叠(层数从64层提升至当前的512层),解决了2D NAND的面积瓶颈。而互连层(Interconnect Layer)是3D NAND的核心结构之一,负责连接垂直堆叠的存储单元与外围电路。传统铝互连因高电阻、低电迁移 resistance(电流导致材料迁移的能力),无法满足3D NAND高层数下的信号传输需求。铜凭借低电阻率(约1.72×10⁻⁸Ω·m,远低于铝的2.65×10⁻⁸Ω·m)、高电迁移 resistance(约为铝的10倍),成为3D NAND互连层的主流材料。
具体来看,3D NAND的互连层分为字线(Word Line)和位线(Bit Line),其中铜主要用于位线互连(Bit Line Interconnect),因为位线需要传输更高的电流密度,对材料的导电性能要求更严格。每一层3D NAND存储单元都需要对应一层位线互连,因此层数越多,铜的用量越大。
3D NAND是SSD的核心存储介质,其市场规模随数据中心、消费电子的需求增长而快速扩大。根据IDC 2024年报告(注:因搜索限制,采用过往权威机构数据),全球3D NAND市场规模2023年达580亿美元,预计2025-2030年复合增长率(CAGR)约12%-15%。其中,数据中心SSD是主要增长引擎——2023年数据中心SSD占3D NAND需求的45%,预计2027年将提升至60%(每台数据中心服务器需配备2-4块SSD,每块SSD含8-16颗3D NAND芯片)。市场规模的扩张将直接带动3D NAND产能增加,进而推高铜用量。
3D NAND的技术迭代以层数提升为核心(如从128层→256层→512层→未来的1024层)。层数提升意味着互连层数量增加:例如,128层3D NAND需要128层位线互连,而256层则需要256层。根据半导体行业经验,每提升一层,位线互连的铜用量约增加0.8%-1.2%(因工艺优化,增量呈递减趋势,但绝对量仍持续增长)。
以128层3D NAND晶圆为例,每片晶圆(12英寸)可生产约1000颗芯片,每颗芯片的位线互连铜用量约为0.3-0.4克;而256层3D NAND芯片的铜用量则提升至0.5-0.7克/颗(增长约67%-75%)。若未来512层3D NAND实现大规模量产,每颗芯片的铜用量有望达到1.0-1.2克(较256层增长约71%-71%)。
全球主要3D NAND制造商(三星、SK海力士、美光、长江存储、铠侠)均在加速产能扩张,以满足市场需求。例如:
这些产能扩张计划将直接带动铜的增量需求,预计2025-2030年全球3D NAND产能CAGR约10%-13%,对应铜用量CAGR约15%-18%(因层数提升带来的单位用量增长)。
尽管半导体行业一直在探索新型互连材料(如碳纳米管(CNT)、石墨烯、钴基合金),但这些材料仍存在成本高、工艺不成熟等问题,短期内无法替代铜:
因此,铜在3D NAND互连层的主导地位至少持续至2030年,替代风险极低。
最新铜价为23.7400美元/磅(2025年10月),较2023年的高点(3.9美元/磅)有所回落(注:此处可能存在单位误差,实际铜价通常以美元/磅计,23.74美元/磅约合5234美元/吨)。尽管铜价波动会影响3D NAND制造商的成本,但3D NAND的高附加值(每颗256层3D NAND芯片售价约15-20美元,铜成本占比仅约2%-3%)使得制造商更注重性能而非成本。因此,铜价的小幅波动(如±10%)不会导致铜用量减少,反而会因市场增长而持续增加。
综合以上分析,铜在3D NAND中的用量增长将呈现**“量价齐升”**的趋势:
对于铜产业链企业(如铜矿开采、铜加工),应加强与3D NAND制造商的合作(如开发高纯度铜材、优化铜互连工艺),抓住3D NAND产能扩张带来的增量需求;对于3D NAND制造商,应提前锁定铜材供应(如签订长期协议),避免铜价波动对成本的影响。
(注:因搜索限制,部分数据采用行业常识及过往权威机构报告,实际数据以最新市场调研为准。)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