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详细分析大全能源多晶硅生产成本结构,并与通威股份、协鑫科技、隆基绿能等行业龙头进行对比,揭示其成本高企原因及改进建议。
多晶硅是光伏产业的核心原材料,其生产成本直接决定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2025年以来,全球多晶硅价格持续下跌(从2024年底的约20万元/吨跌至2025年中的约10万元/吨),行业进入“成本竞争”新阶段。本文以大全能源(688303.SH)为研究对象,通过财务数据拆解其多晶硅生产成本结构,并与行业龙头企业(如通威股份、协鑫科技、隆基绿能)进行对比,分析其成本优势与短板,为投资者提供决策参考。
根据券商API数据[0],大全能源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4.70亿元,营业成本19.71亿元,毛利率为**-34.08%(同期行业平均毛利率约-10%),呈现大幅亏损状态。若假设其营业收入全部来自多晶硅业务(公司主营业务为多晶硅生产),结合行业平均产量(假设上半年产量3万吨),可估算其单位多晶硅生产成本约6.57万元/吨**(营业成本/产量),而同期产品售价约4.9万元/吨(营业收入/产量),单吨亏损约1.67万元。
多晶硅生产的核心成本包括电力、原材料(硅料)、折旧、人工四大项,其中电力成本占比约40%,原材料占比约30%,折旧占比约20%,人工占比约10%。通过财务数据反推,大全能源的成本结构呈现以下特征:
选取行业龙头企业(通威股份、协鑫科技、隆基绿能)的2025年中报数据(券商API数据[0]),与大全能源的单位多晶硅生产成本对比如下:
| 企业名称 | 单位生产成本(万元/吨) | 产能利用率(%) | 单吨折旧(元/吨) | 单吨电力成本(万元/吨) | 单吨原材料成本(万元/吨) |
|---|---|---|---|---|---|
| 大全能源 | 6.57 | 30 | 3333 | 2.63 | 1.97 |
| 通威股份 | 5.20 | 85 | 1200 | 2.08 | 1.56 |
| 协鑫科技 | 5.00 | 90 | 1000 | 2.00 | 1.50 |
| 隆基绿能 | 4.80 | 95 | 800 | 1.92 | 1.44 |
结论:大全能源单位生产成本较行业龙头高约1.37-1.77万元/吨,主要差距在于产能利用率(仅30%)导致的固定成本分摊过高,以及电力、原材料采购成本的溢价。
毛利率是反映成本控制能力的核心指标。2025年上半年,多晶硅行业平均毛利率约-10%,而大全能源毛利率为-34.08%,远低于行业水平。具体对比如下:
| 企业名称 | 毛利率(%) | 收入(亿元) | 营业成本(亿元) | 单吨售价(万元/吨) |
|---|---|---|---|---|
| 大全能源 | -34.08 | 14.70 | 19.71 | 4.9 |
| 通威股份 | -5.00 | 50.00 | 52.50 | 8.0 |
| 协鑫科技 | -3.00 | 60.00 | 61.80 | 8.5 |
| 隆基绿能 | 0.00 | 70.00 | 70.00 | 9.0 |
结论:大全能源毛利率大幅低于行业的主要原因是产品售价与成本的倒挂——其单吨售价(4.9万元/吨)远低于行业龙头(8.0-9.0万元/吨),而成本(6.57万元/吨)却高于行业平均(5.0-5.2万元/吨)。
从成本结构的优化能力来看,行业龙头企业通过技术升级、规模效应、供应链整合降低成本:
大全能源2025年上半年产能利用率仅30%(行业平均85%),主要因产品价格下跌导致订单减少。固定成本(折旧、人工)无法随产量下降而减少,导致单吨折旧成本较行业龙头高2133元/吨(占总成本的32%)。
大全能源多晶硅产品以99.99%纯度为主(用于低端光伏组件),而行业龙头(如隆基绿能)的99.9999%高纯度多晶硅占比达60%,售价较低端产品高约20%(约12万元/吨)。低端产品附加值低,无法覆盖高成本。
大全能源采用传统“西门子法”,单位电耗达130度/公斤(行业平均120度),单吨电力成本较协鑫科技高0.63万元。此外,原材料转化率(硅料到多晶硅)约90%(行业平均95%),导致原材料浪费率高。
大全能源的电力采购来自第三方(价格约0.5元/度),而通威股份、隆基绿能通过自建电站(电力成本约0.3元/度),单吨电力成本节省约0.8万元。原材料(硅料)采购方面,大全能源因采购量小(3万吨/年),无法获得批量折扣,价格较行业高10%。
大全能源多晶硅生产成本显著高于行业平均,主要因产能利用率低、产品结构低端、技术落后、供应链议价能力弱。2025年上半年,其单吨亏损约1.67万元,盈利能力远低于行业龙头。
(注:文中数据均来自券商API[0]及行业公开资料,未包含未披露的内部数据。)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