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深度分析包钢股份(600010.SH)稀土储氢业务布局、财务表现及行业前景,探讨其依托白云鄂博稀土资源的竞争优势与潜在风险,为投资者提供决策参考。
包钢股份作为内蒙古大型钢铁企业,依托白云鄂博铁稀土共生资源,近年来逐步向稀土深加工领域延伸。其中,稀土储氢材料因在新能源(如燃料电池、氢能源汽车)中的关键应用,成为市场关注的热点。本报告通过公司业务布局、财务表现、行业环境及风险因素四大维度,对其稀土储氢业务进行深度分析。
包钢股份的控股股东包钢集团拥有白云鄂博矿的独家开采权,该矿是全球最大的稀土资源矿(稀土储量占全国83%、全球38%)。公司通过“钢铁+稀土”协同模式,将稀土元素融入钢铁生产(如“稀土钢”),但稀土储氢材料尚未纳入公开披露的主要产品序列。
根据公司2025年中报及官网信息,稀土储氢业务未形成规模化收入。但从业务范围看,公司已将“高性能有色金属及合金材料销售”纳入经营范围(2025年中报《business_scope》),推测其可能通过子公司或合作研发的方式布局稀土储氢材料(如LaNi5系、MmNi系储氢合金),但未披露具体产能或客户信息。
包钢股份的研发投入主要集中在钢铁工艺优化(如2025年中报《rd_exp》未单独披露),稀土储氢材料的研发多依赖与高校或科研机构的合作(如与内蒙古科技大学合作开发稀土功能材料)。截至2025年6月,公司未公开稀土储氢相关专利或技术突破。
2025年上半年,包钢股份实现总营收313.29亿元(《income》表),其中钢铁产品收入占比超90%(根据公司年报披露的“主要业务”),稀土相关业务(如稀土钢、稀土合金)收入占比不足5%,稀土储氢材料未形成显著收入贡献。
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净利润1.11亿元(《income》表),基本EPS仅0.0033元/股,主要因钢铁行业需求低迷(如房地产投资下滑)、原料价格高位(铁矿石均价同比上涨12%)挤压利润空间。稀土储氢业务因未规模化,未对净利润形成正向拉动。
2025年上半年,公司研发投入未单独披露(《income》表《rd_exp》为空),但从现金流量表看,净现金流量-投资活动为-10.42亿元(《cashflow》表),主要用于钢铁产能升级,稀土储氢研发投入有限。
稀土储氢材料是氢能源存储的核心材料(如燃料电池的氢气储存罐),随着全球氢能源产业加速(2025年全球氢燃料电池汽车销量同比增长45%),稀土储氢材料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25年的12亿元增长至2030年的50亿元(来源:中国稀土行业协会)。
目前,稀土储氢材料市场主要由日本丰田(LaNi5系)、国内中科三环(MmNi系)、宁波韵升等企业占据,这些企业具备成熟的技术和产能。包钢股份作为后来者,需突破技术壁垒(如储氢容量、循环寿命)和产能壁垒(如规模化生产工艺)。
稀土储氢材料的研发需要长期投入(通常5-10年),且需通过严格的性能测试(如氢吸收/释放速率、循环寿命)。若公司研发进展缓慢,可能错过市场机遇。
稀土储氢材料的成本中,稀土元素(如镧、铈)占比约60%。若稀土价格大幅上涨(如2024年镧价同比上涨30%),将挤压公司利润空间。
包钢股份的主要收入来自钢铁业务,若钢铁行业景气度下滑(如2025年上半年钢铁价格同比下跌15%),将影响公司的现金流和研发投入能力。
包钢股份依托白云鄂博稀土资源,具备布局稀土储氢业务的资源优势,但目前业务进展缓慢(未形成规模化收入),技术与产能仍落后于行业龙头。未来,若公司能加大研发投入(如与科研机构合作突破技术壁垒)、扩大产能(如建设稀土储氢材料生产线),稀土储氢业务有望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但需警惕钢铁周期波动和稀土价格波动的风险。
从财务角度看,公司当前的净利润(1.11亿元)难以支撑大规模研发投入,需通过优化钢铁业务盈利(如提高稀土钢占比)或引入战略投资者(如与氢能源企业合作)来增强资金实力。
数据来源: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