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分析宝钢、鞍钢、河钢等钢铁龙头企业在氢冶金技术试点中的研发投入与布局,探讨氢冶金在双碳目标下的技术突破与行业趋势,助力企业把握低碳转型机遇。
氢冶金作为钢铁行业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路径之一,通过氢气替代传统焦炭作为还原剂,可大幅降低炼钢过程中的碳排放(理论上可减少约90%的CO₂排放)。近年来,全球钢铁企业均加速布局氢冶金技术研发与试点。本报告基于国内钢铁龙头企业(宝钢股份、鞍钢股份、河钢股份)的公开财务数据及企业信息,结合行业趋势,分析氢冶金技术试点进展及企业布局情况。
从企业公开信息看,宝钢股份(600019.SH)、鞍钢股份(000898.SZ)、**河钢股份(000709.SZ)**均未在2025年半年报中明确披露氢冶金试点的具体进展,但研发投入(RD)数据显示,龙头企业仍在加大低碳技术研发力度:
从财务指标看,宝钢股份的盈利状况(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54.90亿元)显著优于鞍钢(亏损11.14亿元)和河钢(盈利7.12亿元),其较高的净利润为研发投入提供了充足资金。宝钢股份的“六大战略产品”(汽车用钢、电工钢、能源与管线用钢等)均为高附加值、低能耗产品,氢冶金技术若实现突破,可进一步提升这些产品的低碳竞争力。
河钢股份的“钒钛钢铁冶炼技术”是其核心优势,钒钛资源的综合利用可降低炼钢过程中的能耗,与氢冶金的“低碳”目标形成互补。若河钢将钒钛技术与氢冶金结合,或可形成独特的技术壁垒。
鞍钢股份的“造船用钢、铁路用钢”销量居国内首位,这些产品的需求对钢材的强度、韧性要求较高,氢冶金技术若能提升钢材品质(如减少杂质含量),可进一步巩固鞍钢在高端钢材领域的市场份额。
国家“双碳”目标明确要求钢铁行业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氢冶金作为“碳减排”的关键技术,已被纳入《“十四五”钢铁工业发展规划》,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大。
全球范围内,氢冶金技术已从实验室走向工业化试点。例如,瑞典HYBRIT项目(氢基直接还原铁)已实现规模化生产,德国Salzgitter钢厂的氢冶金试点项目也在推进中。国内企业(如宝钢、河钢)均与国外企业开展技术合作,加速氢冶金技术国产化。
传统焦炭价格波动较大(2025年上半年焦炭价格同比上涨15%),而氢气价格随着可再生能源(如风电、光伏)的普及逐步下降(预计2030年氢气价格将降至2元/立方米以下)。氢冶金的成本竞争力将逐步提升,推动企业加速试点。
数据来源:宝钢股份(600019.SH)、鞍钢股份(000898.SZ)、河钢股份(000709.SZ)2025年半年报;《“十四五”钢铁工业发展规划》;公开新闻报道。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